之前我寫過一篇〈萬一明天就收到資遣通知,你該先做的 5 件事〉,談的是在資遣當下如何穩住局面。很多讀者看完後,接著問:如果要靠副業當備胎,要怎麼判斷能救你,還是會拖垮你?
上週末,我拿起一張便條紙,寫下三個副業候選:接案設計、寫作投放、小電商。看起來每個都能做,但現實是殘酷的——我每週能擠出的時間只有 6–8 小時,資金續航期最多撐 10 個月。這不是一場浪漫的「追夢清單」,而是一道「能不能撐過去」的生存計算題。
副業該怎麼檢核?時間 × 成本 × 風險
如果你和我一樣,在副業選項前左右為難,可以先用一個簡單公式自測:
時間 × 成本 × 風險。
- 時間:你能穩定投入多少?
- 成本:前置金會不會把現金池抽乾?
- 風險:退貨、稅務、平台封鎖帳號,最壞狀況有備案嗎?
接下來,我把自己用過的「5 格檢核表」整理出來,3 分鐘就能幫你看清,哪個副業比較像保險,哪個只是熱血衝動。

中年上班族在辦公桌前思考副業選項
✅ 5 格副業自檢表(打勾式)
- □ 時間投入:每週能擠出 6 小時以上(不足就先不做)
- □ 前置資金:前 3 個月現金投入 ≤ 預備金 20%(避免副業過度消耗存款)
- □ 現金流三選二(過關即可):
- 貢獻毛利 ≥20–30%(售價-成本-平台抽成-必要廣告-退貨)
- 回本週期 ≤30 天
- 前期投入資金極低(幾乎不用壓貨或投廣告)
- □ 學習曲線:能在 4 週內跑出第一筆訂單(太久才開張就危險)
- □ 風險控管:退貨、平台封鎖帳號、稅務與法規(副業收入依法需申報,依性質不同可能屬薪資、執行業務或營業所得),最壞狀況有備案
📌 提醒:
- 「回本週期」這裡指的是 投入成本多久能回收,不是整個事業所有費用完全打平(例如房租、人事、雜支等)。越快回本,越能保護你的存款。
- 「貢獻毛利」不是紙上毛利。很多電商紙上毛利看似 40–60%,扣掉平台抽成、廣告、退貨後,實際常只剩 20–30%。
- 稅務也別忽略:副業收入不論金額大小,依法都有申報義務。不同型態(薪資、執行業務、營業)規則不同,可能還會影響健保費。
- 如果毛利不高,但「回本快、前期投入金額低」,仍可過關。這份檢核表不是要挑出最賺錢的副業,而是過濾掉一開始就會拖垮存款的選項。

筆記本上的五格檢核表:時間、成本、回本週期、學習曲線、風險
我的體會
我自己把三個選項跑完,結果讓我嚇了一跳。原本覺得最有熱情的小電商,卻卡在「回本週期」。雖然紙上毛利看起來很漂亮,但扣掉平台抽成與廣告後,貢獻毛利其實不到 30%,而且回本常拖到 45–60 天。相反的,最不起眼的寫作投放,分數卻穩穩通過。
這裡有個殘酷的現實:副業不一定能增加你的存款,有些甚至會消耗它。
簡單算式:
- 生活費每月 5 萬,存款 50 萬 → 理論上可撐10 個月。
- 如果前三個月投入 10 萬在備貨與廣告,資金可支撐時間瞬間壓縮成8 個月。
- 如果改做接案型副業(前期投入資金幾乎 0,隔月入帳),存款可支撐的時間不縮減,還能回補。
更別忘了稅務:有收入就有義務。副業賺錢不是零風險,如果沒把申報和法規納入考量,到時候可能因為補稅或健保級距調整,把辛苦賺到的錢又吐回去。
萬一明天真的收到資遣通知,你最想先測的副業是哪一個?
- A:能一週內回本的副業
- B:能一個月內回本的副業
- C:超過一個月才回本的副業
👉 留個 A/B/C 就好,也讓我看看大家的想法。
延伸閱讀
📊 副業風險檢核三層表(附錄)
第一層:回本週期
- 問題:我投入的本金多久能收回?
- 判斷標準:≤30 天為佳,越短越安全
- 為什麼重要:避免本金卡死,保護現金池流動性
第二層:盈虧平衡點
- 問題:扣掉房租、人事、水電等固定成本後,要多少營收才能打平?
- 判斷標準:算清楚「打平需要的最低營收」,避免假象
- 為什麼重要:很多人以為回本了就賺錢,其實還在虧
第三層:最壞情境
- 問題:如果營收打 7 折,還能撐多久?
- 判斷標準:至少還能撐 3–6 個月
- 為什麼重要:測試抗風險能力,避免副業拖垮主業與現金池
📌 使用方式
- 第一層 → 適合所有副業,先確認有沒有快速現金回收。
- 第二層 → 適合中高投入副業(開店、電商、加盟),避免掉進「回本假象」。
- 第三層 → 是中年人必備的「壓力測試」,想像最差狀況,看自己還有沒有退路。

中年上班族解釋副業風險檢核三層表:回本週期、盈虧平衡、最壞情境
💡 延伸提醒
如果你正在考慮需要大量資本投入的副業,可以先用這三層檢核快速跑一遍。它能幫你判斷副業到底能不能守住現金池,而不是只看表面「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