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寶寶歪著腦袋跑來:
「師父師父,你們常說的那個米蛇米蛇,是什麼咚咚啊?聽起來像一條會爬的蛇!」師父笑了,捋著鬍子說:
「果寶寶啊,不是米蛇,是『名識施設』。 但也可以說,是米蛇,也不是米蛇。」
果寶寶眨眨眼:「啊?更糊塗了!那是什麼嘛?」
第一步:名— 感覺的小工具箱
師父拿起一顆蘋果,遞給果寶寶:「來,咬一口看看。」
果寶寶咬了一口。
師父問:「啥味道?」
果寶寶:「甜甜的!(受)」
師父再問:「這味道是什麼水果?」
果寶寶:「是蘋果!(想)」
師父:「好吃,所以想怎麼樣?」
果寶寶:「還想再咬一口!(思)」
師父:「那咬它的感覺是什麼?」
果寶寶:「牙齒咬到脆脆的感覺!(觸)」
師父:「那現在你的整個注意力都在哪裡?」
果寶寶:「注意力都在蘋果上!(作意)」
師父點點頭:
「很好,這些感覺和想法,加起來就叫做『名』,是你心裡的小工具箱。」
第二步:識 — 分辨的燈
師父又問:
「那你怎麼知道這個東西叫蘋果,不是梨子呢?」
果寶寶拍拍腦袋:
「因為我心裡清清楚楚地分得出來!」
師父微笑:
「對,這就是『識』。 它不只是知道名字,而是像一盞燈,讓你心裡亮起來,能看清、能分辨。 有了『識』,你才不會把梨子當成蘋果,也不會把夢當成真的世界。」
有了「名」這些感覺和想法的小工具,
再加上「識」這盞能分辨的燈, 我們腦子裡就會拼湊出一句話:
「有一個果寶寶正在吃蘋果。」
果寶寶眨眨眼:
「哦~原來是這樣子!」
第三步:施設 — 積木的幻城
師父拿出一盒積木,慢慢搭成一座小城堡,輕輕敲了敲:
「你看,這城堡是真的嗎?」
果寶寶搖搖頭:
「不是,它只是積木拼起來的樣子。」
師父點頭:
「對啊!『施設』也是這樣。 我們把許多感覺、想法和分辨拼在一起, 就假設有一個完整的『我』。 可是這個『我』,並不是一個永遠不變的石頭, 而是像積木城堡一樣,隨時可以拆掉、再拼湊, 它是『假立』出來的,不是固定不動的東西。」
四、練習 — 果寶寶自己來
師父說:
「那果寶,你試著用自己來分析看看吧。」
果寶寶拍拍胸口:
「我看得見(眼),我聽得到(耳),我聞得到(鼻), 我身體有感覺(身),我心裡有情緒、有念頭(意)。 這些加在一起,就是『名』。
然後我心裡認定:『這就是果寶寶!』,這就是『識』。
可是啊—這些看見、聽見、感覺和情緒,
每天都會變,早上跟晚上不同, 開心跟生氣也會換來換去。 原來這些只是暫時拼湊的樣子, 就像積木城堡一樣,會拆、會變, 所以這個『果寶寶』也是無常的呀!」
師父聽完,滿意地點點頭。
果寶寶睜大眼:
「原來我這個人,也是很多感覺 + 認定組合起來的假名。」
師父聽完,滿意地點點頭:
「很好!你已經會用『名識施設』來觀察自己了。 以後當你覺得有一個『我』很真實的時候, 就可以想一想: 這個『我』, 是不是也像積木一樣, 只是暫時拼湊出來的樣子呢?」
名識施設打油詩

「眼耳鼻舌身,心裡念頭生,
這些小工具,合起來叫『名』。」
「明明白白照,分分別別認,
知道『這是我』,這一盞燈叫『識』。」
「拼拼湊湊看,像是積木城,
假裝有個『我』,其實會變動。」
這樣孩子就能邊念邊玩,
一邊用眼耳鼻身意檢查自己, 一邊想著積木城堡的比喻, 自然就懂「名識施設」不是永遠不變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