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與矛盾 最近看到香港紅媒《大公報》報導,這兩天,有台灣企業界人士公開表示參加中國的閱兵,並在一些場合高喊「我們就是中國人」。此舉雖屬個人自由,但由於中國九三閱兵本質上是軍力展示,而中國近年持續以軍機、艦艇對台灣施壓,甚至不排除以「武統」手段侵佔台灣,這樣的參與行為,便難以被單純視為文化情感表達。
對外,它可能被北京解讀為台灣內部對「統一」的某種認同信號;對內,則勢必引發社會對認同、立場與忠誠的激烈爭議。這種張力,正凸顯出台灣社會在國族認同上的深層矛盾。 幻象與誤判 在台灣社會中,迄今仍有人受到中國政治宣傳影響,將「和平統一」誤認為是善意的保證,甚至幻想在統一後仍能維持現有的生活方式與民主制度。然而,香港的急遽變化已經證明,威權體制對於高度自治與自由缺乏容忍度,「一國兩制」的承諾最終被架空。
若繼續將「文化血脈」視為保障,卻忽視政治制度的差異與現實之威脅,這樣的自我安慰,只會在真正的危機中加劇台灣的被動性。 自由與責任的界線 雖然民主社會尊重個人自由,但自由並不意味可以無視公共責任。參與中國閱兵這類充滿軍事威嚇意味的活動,不僅是個人選擇,更是具有國際政治效果的公共行動。在此脈絡之下,強調「我們就是中國人」的言行,容易被外界視為對威權政權的附和,進而弱化台灣在國際上的民主形象,並削弱全民的防衛意識。 學界言論與荒謬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學界與公共知識分子也曾公開發表過帶有高度爭議的言論,例某哲學系退休教授將「大陸就是祖國」視為理所當然,或以情緒化言辭批評異議者,甚至主張台灣社會需要「思想上的改造」。這類言論若僅停留在「文化血脈」的層次,而忽略兩岸制度本質上的對立,便是一種邏輯上的自相矛盾、政治上極度單薄的說法。當知識份子以學術或哲學之名為威權論述提供背書,不僅失去學術公正嚴謹性,更可能在社會輿論場域中製造誤導,讓本就脆弱的民主共識受到侵蝕。 國際視角:民主防衛的普世課題 台灣的處境並非孤例。冷戰時期,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聯壓力下努力維繫國族認同;近年來,烏克蘭面對俄羅斯侵略,更凸顯民主小國在強權夾縫中的艱難抉擇。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若僅以歷史文化的連結作為與強權共處的依據,終將失去自主。國際社會因而必須意識到,台灣問題並非單一地區糾紛,而是全球民主共同體面臨的戰略與價值挑戰。 政策建議 ▪︎強化民主同盟的支持。 民主國家應持續透過安全合作、經貿協議與國際參與,強化台灣的戰略韌性,避免其在強權壓力下孤立無援。 ▪︎深化資訊合作與反制宣傳。面對跨國虛假訊息與認知戰,國際社會應協作建立資訊分享與媒體識讀教育機制,防止威權敘事滲透。 ▪︎倡議制度價值優先於血脈敘事。民主國家可協助推廣制度優勢的國際論述,凸顯自由、人權與法治的重要性,避免將台灣問題簡化為「民族情感」或「文化同源」的議題。 結語:一盤錯置的棋局 這場閱兵爭議,以及部分知識份子發表的荒謬言論,揭示了台灣社會在文化認同與國家安全間的巨大拉扯。若對中國的威脅缺乏清醒認識,任憑「血脈」與「文化」的修辭凌駕於制度與自由之上,台灣將可能在大國博弈中失去自主地位。面對此一挑戰,唯有透過教育強化歷史意識、推動媒體識讀、凝聚民主共識,並結合國際社會的支持,台灣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守住自由的根基。
□相關資料□
香港-《大公報》2025/09/03報導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232110/2025/0903/11185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