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總是歪著頭,是「肌型斜頸」嗎?👶
——爸媽必讀的育兒醫學知識,早期發現、早期改善!
🧠 什麼是嬰幼兒肌型斜頸?
俗稱「歪脖子」,肌型斜頸是嬰幼兒常見的頸部肌肉問題。當寶寶平躺時,頭部總是偏向固定的一側,頸部轉動受限,甚至在健康檢查時可摸到脖子上的肌肉腫塊。若未及時治療,長期頭部傾斜可能導致:
- 對側後頭骨扁平、變形
- 臉頰不對稱
- 肩膀一高一低
- 顱顏發展受影響
💪 成因解析: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
「胸鎖乳突肌」是位於頸部兩側的重要肌肉。當其中一側發生纖維化,肌肉變硬、變短,會導致頭部歪向病側,下巴則斜向另一側。
🧪 檢查方式:頸部肌肉超音波,可清楚判斷肌肉狀況。
🧸 治療方式:物理治療為首選
好消息是,約 80% 的肌型斜頸寶寶在六個月內接受適當物理治療即可痊癒,甚至不留後遺症!
✅ 居家物理治療建議:
- 👆 用大拇指輕柔按摩肌肉硬塊
- ↩️ 將寶寶臉部轉向患側,讓下巴靠近患側肩膀
- 🍼 餵奶時誘導頭部轉向患側
- 🔔 玩耍時用鈴聲、亮光吸引頭部轉向患側
每天 3~4 次,每次 5~10 分鐘,力道以寶寶能接受為準。
🏥 手術治療:何時需要?
若物理治療三個月毫無改善,或肌肉越來越緊繃,醫師可能建議手術。尤其當寶寶已滿七、八個月,頭頸仍無法自由轉動,繼續物理治療可能徒增顱顏變形風險。
✂️ 手術方式:
- 切斷或部分切除纖維化的胸鎖乳突肌
- 手術時間約 30 分鐘,採門診方式
- 術後頭部歪斜現象消失,臉部變形逐漸改善
⚠️ 若拖延太久才手術,可能仍有習慣性歪頭,需搭配物理治療或頸圈矯正,臉部變形也可能無法完全恢復。
👨👩👧👦 給爸媽的溫馨提醒
肌型斜頸雖然常見,但若忽視治療時機,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外觀與發展。
若發現寶寶有歪頭、頸部活動受限等情況,請儘早諮詢小兒外科醫師,由專業判斷最安心!
📣 本文由我與 AI 協作撰寫,參考亞東醫院小兒外科衛教資料。
✨如果你喜歡這類結合醫學知識與育兒經驗的內容,歡迎訂閱我的部落格 💌 讓我們一起用科學與溫柔,陪伴孩子健康長大!
—
📚 參考來源:亞東紀念醫院衛教專區:嬰幼兒肌型斜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