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從黑髮到白頭,誰不是經歷三災八難、生老病死,以及各式各樣的喜怒哀樂,能熬過捱下來的,都是勇士,都是超人。然而,不管勇士還是超人,如此坑坑疤疤、坎坎坷坷的人生一定少不了貴人與善知識,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防止逆境太重、困頓太深走不下去,有一道強而有力的臂膀當依靠。
秀英常對外人說,當時若沒有小嬸,沒有娘家爸媽,她很肯自己已經不在人世間。三十六歲那年,秀英標會做雜貨店,四個孩子還小,每天顧店到晚上十點,總是希望多賺一點,讓孩子豐衣足食。越想賺錢越賺不到,秀英在最困難,最缺錢的時候被倒一百二十多萬的會錢,小嬸剛好來邀她每個月做小額捐款,想到自己都缺錢了,還要擠出錢來布施,實在是「貧窮布施難」。不過秀英答應了,她說被倒債跟做好事是兩件事,一個月才一百元,再怎麼缺應該也不缺這筆。
關關難過關關過,秀英一直都有金錢的難關,可是她發現自從做小額布施後,很多次難關都能跨過去,幾年內就把被倒的一百多萬會錢還清了。她終於明白一件事,錢不能死守,要流出去做好事,再回流的就是福氣。
民國九十六年,秀英的大兒子發生意外往生,秀英哀慟欲恆,小嬸擔心她哭壞身體,於是帶她出來做志工。秀英在環保站做分類轉移注意力,遂也漸漸淡忘哀傷。秀英顧店、做志工、帶孫子,生活慢慢上了軌道。七年後,秀英的小兒子心肌梗塞驟逝,秀英的世界崩毀了,秀英的妹妹、親友,以及志工每天上門關心,就擔心秀英想不開。秀英說,「那段時間,我很想走,但是我知道不可以,我還有孫子要養,所以我努力回想老智者的話,他說孩子去別的地方重新開始,有新的名字、新的爸媽、新的手足、新的家庭關係,我們若執意要隨他去就是障礙他,那邊沒有我們的位置,我們就是一個莫名其妙的陌生人。」
秀英在親友與志工安慰下終於走出喪子的陰霾,星期一做資源回收,星期二做長照,其他時間顧店、顧孫,以及承接機動性志工勤務。生活安排得很充實,沒有時間沉浸哀傷,她說,如果不是倚靠這些善的能量,大兒子剛走的那一刻她就想跟著走了。老智者說,人生的際遇就是這麼現實、殘酷,但是不能怪也不能怨,因為因緣不是無緣無故,要用清淨心去面對,平日有廣結善緣,逆境來時就能多一份自在輕安。
#境隨心轉
#自度度人
#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