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發現,「表示」也是一個從佛教而來的詞彙。
讀《解深密經》看到:
「法涌!我說:『勝義絕諸表示,尋思但行表示境界。』」
表示,其實差不多就是現在說的「呈現」的意思。
指六識見到外境時,各有呈現給我的對象。
「表示境界」,「表示」,跟「境界」一樣,
在後來的漢語用法中,意思都被翻轉了,
都從對象那面,被轉到了主體這邊啊。
說到這個,之前看扎哈維的書,
他一開就提到有名的現象學逸話,
西蒙波娃,回想沙特第一次與現象學相遇的情形,
是他們正在巴黎的小酒館,喝著雞尾酒。
雷蒙阿隆跟他說:
「如果你會現象學的話,
你就可以一邊喝雞尾酒,一邊做哲學了!」
據說沙特一聽就開心了。
不是,我在想沙特開心的原因,一定是因為可以喝酒。
誰會想要枯坐寫論文呢?
當然是要喝一下的。
像我,現在歸依了不喝酒,也是要喝大冰燕麥片拿鐵的。
說到雞尾酒。
當我問,「雞尾酒,向我呈現了什麼?」
其實用佛教的術語講的時候,就變成:
「眼前這杯雞尾酒,在向我『表示』什麼?」
這樣說,突然就很有氣氛了。
雖然世尊說,但凡有所表示、有境界,也就是有對象,
就是尋思,這就不是離言勝義了。
不過氣氛有了就好了。
××××××
對了,最近大家都在做AI figurine,小模型。
Figure是不是也可以說有「表示」的古義的意思?
也就是呈現的形象?
所以,最近沉迷於製作小模型的我,
是不是也在認真了解:
「眼前這的小人形,在向我『表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