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使用 AI 查詢資料已經是現今人人必備的技能了,然而身為醫療領域的學生或相關從業人員,我們必須確保我們的資料來源是正確可靠的,才不會誤導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與決策。但現今多數 AI 的資料來源五花八門,以至於我們往往還需要再花時間逐一查證 AI 整理的內容,反而增加負擔。
但是就在前陣子我注意到了一個在國外近一兩年迅速崛起的 AI 查詢平台「OpenEvidence」,一款號稱專為醫療設計的 AI 平台,今天就來向大家介紹這款我認為是多數學生與剛從業的醫療人員夢寐以求的專業級 AI 助手吧!
OpenEvidence 的起源與特點
OpenEvidence 於 2021 年在美國麻州劍橋成立,背後由 Mayo Clinic Platform Accelerate 計畫支援。OpenEvidence 與 GPT 或其他大型語言模型的不同之處,在於:
- 完全免費
只要符合學生或醫療人員資格並上傳證明,即可免費使用完整功能 - 嚴謹資料來源
OpenEvidence 嚴選訓練資料,僅使用經過 peer review 的醫學文獻,如 NEJM、JAMA 等,不用網路文章或社群內容,確保資訊高度精準 - 引用透明
每一段落的回答都會直接附上引用來源,點擊即可跳回參考文章連結,方便使用者快速查證與延伸閱讀 - 多結構模型
與通用模型不同,OpenEvidence 是針對醫學領域專門優化的 LLM,效能表現更符合臨床需求 - 查詢速度快
同樣臨床問題下,OpenEvidence 的查詢回覆速度通常比 DynaMed、UpToDate 等傳統工具更快
如何註冊與開始使用 OpenEvidence
註冊
進入 OpenEvidence 官方網站或下載 App(ios/android)進行註冊,需符合以下身分(Physician、Nurse Practitioner、Physician Assistant、Medical Student、NP student、PA student、Registered Nurse、Pharmacist、Dentist、Others)並上傳證明文獻(如工作證、執照)等,上傳後即可使用完整功能。
- 如果使用網頁版的話可不登入使用,但是好像會有使用次數限制
- 不知為何上傳文件後似乎不需驗證就可以直接開始使用了
開始查詢
與其他聊天機器人相同,透過對話來進行查詢,不過目前還沒有支援上傳圖片或檔案。

後續提問
可以使用建議的 Follow-up 或自行提問或點擊任意橘色文章連結進行原文閱讀。
結語
對於學生與臨床醫療人員來說,查詢專業資料既頻繁又不可或缺。而 OpenEvidence 以醫療專屬 AI 的定位,加上資訊來源透明可追溯,無疑能成為提升效率與精準度的重要工具。雖然目前在台灣仍有部分新功能尚未全面開放,但我相信隨著平台持續發展,未來將帶來更完整的體驗。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正在為專業資料查詢而煩惱的你,讓學習與臨床工作都更輕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