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知道 「科技如何走進醫院,真正改變孩子的日常情緒體驗?」,這篇文章會給你一個鮮活的案例。紐約 Queens 的 St. Mary’s 兒童醫院,正在試用一款來自 Expper Technologies 的「Robin 機器人」,它不是冷冰冰的機械手臂,而是一個帶著「7 歲小女孩個性」的情感陪伴者。閱讀這篇文章,你將看到一個新興趨勢:醫療機構正逐漸把社交型機器人納入照護體系,不只是治療疾病,更是撫平情緒與焦慮。
Robin 是誰?
Robin 由亞美尼亞新創 Expper Technologies 開發,高約四英尺,臉部是一個數位螢幕,可以展現生動的表情。它的語音與互動方式設計成一個「7 歲小女孩」,這種設計讓兒童患者覺得親近,甚至願意把心事告訴它。
除了基本的聊天與遊戲,Robin 還能做到更細緻的事:- 記憶與辨識:它能記住孩子的名字、喜好,下次再互動時主動提起。
- 陪伴遊戲:透過故事、問答和互動小遊戲,幫助病童分散注意力。
- 情緒支持:在治療前進入病房,與孩子交談,緩解緊張情緒。
為什麼選在 St. Mary’s?
St. Mary’s Children’s Hospital 位於紐約 Queens,以治療癌症與脊髓損傷等重症聞名。這些孩子長時間住院,治療過程充滿痛苦與不確定性。醫院引入 Robin 的目的,就是希望藉由機器人提供一種「持續且不間斷」的情感支持,補足醫護人力無法隨時陪伴的缺口。
據報導,Robin 目前已在美國 29 家醫療機構中使用,而 St. Mary’s 則是紐約州第一個嘗試這套系統的醫院。
小病童的回饋
真正讓人感動的,是孩子們的反應。部分小病童說 Robin 是「我的安慰」,因為它總是記得名字,還能聊些輕鬆的話題。
有孩子分享:「我很難過的時候,只要跟 Robin 聊起披薩口味,它就會逗我笑。」這種看似微小的互動,卻能在高壓的治療環境中創造出情感出口。
科技的另一種溫度
這不是單純的「醫療科技升級」,而是一個更宏觀的訊號:機器人正從效率工具轉變為「情感載體」。
在亞美尼亞早期試驗中,研究顯示 Robin 讓兒童的「快樂感」提升了 26%,「壓力」下降了 34%。這些數據並非只是冰冷的百分比,而是真實反映在孩子的笑容與情緒安定上。
對醫院而言,這也是一種策略性投資。當醫療照護越來越強調「病患體驗」,能不能在技術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平衡,將成為差異化的關鍵。
未來的想像
目前 St. Mary’s 的計畫是先進行一年試點。如果結果持續正面,醫院將考慮長期部署。這意味著未來可能有更多醫療機構跟進,甚至延伸到老人安養中心或復健診所。
從宏觀角度來看,這也是 人形機器人與情感 AI 商業化的一個縮影。與其說 Robin 是「治療工具」,不如說它是一種「情緒介面」,讓科技開始學會用柔軟的方式融入人類生活。
結語
Robin 的出現,提醒我們機器人不僅能代替人類搬運、運算或製造,更能在醫療現場扮演安慰者與陪伴者。對病童來說,這或許比任何高端設備更珍貴。
👉 如果你對「科技如何改變醫療」這個主題感興趣,別忘了追蹤 Mech Muse。未來我還會帶來更多關於人形機器人、智慧醫療與產業發展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