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積電(6770)於2025年9月5日舉行的線上法人說明會中,詳細介紹了公司在晶圓代工領域的最新進展與未來策略。副總經理譚仲民分享了公司在AI應用、3D晶圓堆疊技術及P5廠產能擴張的突破,特別是在interposer與DRAM堆疊模組上的技術優勢,預計將帶動未來成長。同時,公司也面臨產能利用率與價格波動的挑戰,但對2026年毛利翻正抱持樂觀態度。本文將深入剖析會議內容與未來展望。
會議摘要
一、公司概況與免責聲明
力積電(Powerchi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PSMC)為全球晶圓代工排名第七的專業代工廠,專注於邏輯與記憶體晶圓代工業務。在2025年9月5日的線上法人說明會中,副總經理譚仲民首先宣讀免責聲明,強調簡報中的預測性資訊基於內外部資料,未來實際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可能因市場風險、供應鏈變動及產品推出能力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公司不承擔隨時更新預測資訊的義務。
力積電目前擁有6座晶圓廠,包括2座8吋廠與4座12吋廠,總產能約為每月14萬片(以12吋晶圓當量計算)。2024年公司營收達新台幣447億元,年度成長1.6%,並在全球半導體產業ESG評比中名列前五,展現對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重視。
二、晶圓廠與產能分佈
1. 晶圓廠概況
力積電的晶圓廠分佈如下:
- 8吋廠(Fab 8A與8B):位於新竹與竹南,總產能約12.5萬片/月,主要生產邏輯與分離式元件(如MOSFET、IGBT及氮化鎵GaN產品)。其中,Fab 8A有3萬片用於邏輯產品(如PMIC與顯示驅動IC),其餘為分離式元件;Fab 8B則全數用於分離式元件。
- 12吋廠(Fab P1、P2、P3):位於新竹科學園區,總產能約11萬片/月,主要用於邏輯與記憶體代工。P1與P2以邏輯代工為主,P3則專注於DRAM代工。
- 新廠P5(銅鑼廠):位於銅鑼,2024年已開始量產,目前產能約8500片/月,技術涵蓋40奈米邏輯與3D先進堆疊技術(如Wafer-on-Wafer, WoW),未來計畫擴充至3.5萬片/月。
2. 產能與營收貢獻
- 邏輯代工:佔營收約40%,主要由12吋廠P1與P2貢獻,每月約6萬片產能。
- 記憶體代工:佔營收約40%,主要由P3廠及少數P1、P2產能貢獻,每月約4-5萬片,技術涵蓋25奈米與22奈米DRAM,以及28奈米與24奈米NAND Flash。
- 8吋廠產品:佔營收約20%,主要為分離式元件與少量邏輯產品。
3. P5廠的特殊角色
P5廠是力積電未來的發展重心,專注於AI相關應用與3D晶圓堆疊技術。目前已開發4層DRAM堆疊模組,並與合作夥伴進行驗證,未來計畫開發8層堆疊技術。P5廠還生產interposer(矽中介層),內建高密度電容以穩定電壓與電流,特別適用於高階AI運算晶片。目前interposer產能約2000片/月,已全數滿載,預計2025年底或2026年第一季擴充至5000片以上。
三、技術優勢與新應用
1. 3D晶圓堆疊技術(Wafer-on-Wafer, WoW)
力積電在3D晶圓堆疊技術上投入研發已超過5年,目前4層DRAM堆疊模組已進入市場驗證階段,與一線邏輯代工廠及封裝測試公司合作,交付數百套模組進行測試。該技術將多層DRAM與邏輯晶片堆疊,透過TSV(矽穿孔)技術實現高頻寬、低延遲與低功耗的資料傳輸,特別適用於AI伺服器與邊緣AI應用。譚副總表示,儘管製造技術挑戰大(如晶圓薄化與良率問題),但已有多家大型公司對此技術表現出濃厚興趣,並進行概念驗證(POC)。
2. Interposer與高密度電容
力積電利用過去DRAM製造經驗,開發內建高密度電容的interposer,能有效穩定高階邏輯晶片(如GPU)運作時的電壓與電流,避免突發電流對精密電路的衝擊。此技術在AI與高效能運算(HPC)領域需求強勁,目前產能已無法滿足客戶需求,預計未來擴充將顯著提升營收貢獻。此外,公司也提供純電容晶圓(Capacitor Wafer),作為高階ASIC的穩定元件。
四、財務概況與挑戰
1. 財務表現
根據簡報與法說會內容,力積電2025年第二季營運結果如下:
- 營業收入:新台幣11,278百萬元,較前季略增。
- 淨損:新台幣3,334百萬元,每股虧損0.80元。
- 產能利用率:整體約75%,其中12吋廠約75-80%,8吋廠約65-70%。
- 現金及約當現金:新台幣24,038百萬元,總資產達新台幣183,235百萬元。
2. 挑戰
- P5廠財務負擔:目前產能僅8500片,遠低於規劃的4-5萬片,導致規模經濟不足,持續造成虧損。
- 記憶體價格波動:記憶體代工價格受市場連動影響,近期雖有回升,但仍未達獲利水準。
- 產能利用率偏低:特別是8吋廠,訂單有限影響整體獲利。
3. 第三季展望
譚副總預估第三季月營收可望接近40億元,PMIC(電源管理晶片)出貨量有望增加,部分新客戶與高附加價值產品將帶動成長。然而,P5廠短期內難以止血,整體獲利仍需努力。
五、成長策略與市場機會
1. Open Foundry平台
力積電持續強化Open Foundry平台,整合客戶流程與工具至通用平台,提供客製化服務,並專注於高性價比產品競爭力,特別是AI相關應用。
2. 終端市場拓展
- 拓展日本、美國與歐洲市場,實現多元化出口。
- 利用8吋與12吋廠現有產能服務更多汽車與工業客戶。
- 新增12吋廠產能以消費品為主,逐步擴大AI、汽車與工業產品佔比。
- 保持AIoT市場佔有率,更新DRAM技術至1x奈米,並融合NOR與SLC NAND技術。
3. 產品組合優化
- PMIC預計未來佔營收40%,目前已達21%,受益於AI伺服器需求與地緣政治因素(如非中國供應鏈需求)。
- 記憶體代工將轉向特殊應用,如interposer電容晶圓與Wafer-on-Wafer模組,增加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