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都說很棒,但就是不買單? 一招「真實需求調查法」,問出用戶真心話!The Mom Test 思維框架 X AI 應用

江昱德|江江教練-avatar-img
發佈於思維模型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這篇文章適合誰?

  • 創業者:怕點子沒人買單,浪費錢。
  • 產品經理 (PM):需要挖出用戶真實痛點,不想再被客套話騙。
  • 行銷/專案人員:要策劃打動人的方案,必須懂客戶真心話。

你將掌握「問出真心話」的方法:

  • 學會 3 個關鍵心法,停止問出客套話。
  • 獲得 1 套思維框架 (VJPD),輕鬆規劃出專業的用戶訪談或問卷調查。
  • 帶走 1 個 AI 顧問指令,只要複製貼上,就讓 AI 成為你的專業顧問。


raw-image

我是一個非常樂於分享自己想法的人,這種人格特質在推廣好理念的時候確實很棒。可是如果今天我想要開發一個新的產品或服務,想要收集使用者意見的時候,我就發現我這種熱於分享的性格反而成為了阻礙。

我很常熱情自信的說:「這個想法很棒,對不對?」

親朋好友當然就會想要支持我、鼓勵我,那些不熟的朋友,有時候也被我的熱情給感染,也覺得很好。

可是這樣就違背了我問這個問題的初衷,因為我是真的想要知道這個東西好不好嘛!

直到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The Mom Test》(媽媽測試)。這本書就是在講如何問到真實的使用者回饋,讓你不要講自己的想法,停止描述你的想法,去問用戶真實的經驗或行為。

raw-image

我開始試著用這樣的概念去談一些事情。然後我就發現效果就差很多,因為我開始收集到更多對方的真實的需求。這樣我在設計服務或方案的時候,對方也覺得更合適、更貼近,然後也覺得我更專業。

所以我在試了幾次之後,重新把這些設計成一個 AI 提示詞,叫做「用戶真實需求提示詞」,幫我著在提案時,或者做市場、產品調查時,能夠設計出更好的問題,避免掉入自我感覺良好的陷阱。


實際案例:基金會講座回饋收集

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實際的案例:

在參加完一個文教基金會的活動後,基金會主管來找我,他說:「江江教練,我知道您是 AI 應用規劃師,也很會整理資料。是否可以協助我們設計一個更簡單、更自動化的系統,來收集講座後聽眾的回饋?」

我當下立刻回答:「好呀!我覺得這很適合用官方 LINE 收集,還能用 AI 來協助統整。我回去跟工程師討論一下,再給你一份方案說明。」

可是我後來想想……我這樣直接給出解決方案,真的對嗎?

我腦中開始浮現了許多疑問:「講座結束後,聽眾真的會有想法嗎?他們真的想分享嗎?他們到底實際上都怎麼分享?都分享給誰?」

我意識到,在規劃方案之前,我必須先弄清楚真實的情況跟需求是什麼。所以我決定應用《The Mom Test》的核心概念,將我的情境與疑惑設計成 AI 提示詞,請 AI 幫我生成一份訪談策略,讓我在給出方案前,能先跟經理好好聊聊(我甚至請 AI 要設計一個好的開場白),確認真正的問題與需求。

以下節錄一些訪談策略的內容給大家參考:

與基金會經理的訪談策略

目標: 不推銷任何解決方案,而是深入挖掘經理觀察到的「現象」與背後的「動機」。

核心心態: 我是來了解問題的,而不是來推銷方案的。

建議的開場白: 「經理,關於上次我們提到收集聽眾回饋的想法,我回去深入思考後,覺得在決定『用什麼工具』之前,我們可能需要先更深入地了解聽眾們的真實情況與想法。這樣才能確保我們做出來的東西,是他們真的會用、也真的能解決問題的。所以今天想跟您請教幾個問題,來釐清整個輪廓。」

訪談問題設計重點(問經理):

  1. 挖掘動機與問題根源:
    當初是什麼具體事件,讓您覺得「需要系統化收集回饋」這件事很重要?
    如果一直「沒有」這些回饋,對基金會最大的困擾或遺憾是什麼?
  2. 了解現況與既有行為:
    目前,聽眾們最常透過哪些方式分享心得?過去收集到的回饋都如何被應用?
  3. 定義成功的樣貌:
    假設三個月後這個機制運作得非常好,那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如何運用這些回饋來達成目標?


與聽眾的訪談問題設計

目標: 驗證使用者真實的行為與動機,聊他們過去的經驗,而不是問他們對未來「假設性」工具的看法。

訪談問題設計重點(問聽眾):

  1. 探索過去的具體行為:
    回想上一次聽完講座後,心中有深刻想法時,您『後來』都怎麼做?
    有沒有曾經因為一個想法很深刻,而特別想要記錄下來或分享的經驗?您是如何做的?
  2. 挖掘問題與動機:
    有沒有過「很想分享,但最後卻沒有做」的情況?為什麼?
    對您來說,最沒有壓力、最習慣的記錄或溝通方式是什麼?

這整個策略核心是:先驗證問題,再設計流程,最後才選擇工具。

raw-image


思維框架解析

這個思維框架我已經用在好幾個專案跟會議上了,我真的覺得效果很好。所以這邊我分享一下 The Mom Test 核心概念,與我找到的一些實踐者的心得統整:

核心思想源起

本方法的核心思想與原則,源自於產品開發領域的經典著作,由 Rob Fitzpatrick 所撰寫的《The Mom Test》。該書深刻揭示了創業者為何不該直接詢問客戶對「點子」的意見,並提供了如何透過談論客戶的「真實生活」來有效驗證商業構想的方法。

為什麼需要這套方法?

問題核心:創業者與產品經理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

我們太容易愛上自己的點子,這種熱情在初期是必要的動力,但很快會變成一種決策上的「自嗨」狀態。在「自嗨」狀態下,我們會不自覺地尋找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確認偏誤),而忽略與我們相左的客觀事實。這會導致我們問出錯誤的問題,並從用戶的善意謊言中得到虛假的正面訊號,最終浪費資源去打造只是自己覺得超好,但實際上大家卻沒那麼需要的產品。

三大核心心法

原則一:談論他們的生活與過去,而非你的點子與未來。

用戶是他們自己生活的專家,而不是你產品的專家。談論已發生的事,可以獲得事實;談論你未來的點子,只會得到猜測。

  • 壞問題範例:「你覺得一個能自動整理會議記錄的 AI App 怎麼樣?」
  • 好問題範例:「可以描述一下,您上次開完重要會議後,是如何處理會議記錄的嗎?整個過程花了多久?」

原則二:詢問具體的過往案例,而非抽象的未來意圖。

人們不擅長預測自己未來的行為,但他們過去為解決問題而付出的努力,則是真金白銀的證據,願意真的花錢的,才是真正的客戶。

  • 壞問題範例:「如果我們有這個功能,您會願意付費嗎?」
  • 好問題範例:「在過去一年,您是否曾付費購買過任何工具來解決這個問題?預算是多少?」

原則三:專注於「問題」與「代價」,而非「意見」與「讚美」。

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讓用戶付出足夠的代價(時間、金錢、情緒等),就是一個不值得解決的「假問題」。讚美無法建立事業,但用戶的抱怨可以。

  • 壞問題範例:「您覺得這個功能重要嗎?」(得到的只是意見)
  • 好問題範例:「這個問題上次發生時,直接導致了什麼後果?」(例如:專案延遲、客戶投訴、需要加班重做)


VJPD 行動準則

VJPD 概念說明

  • V - 驗證問題(Validate):確認痛點的真實性
  • J - 判斷影響(Judge):判斷問題的影響與代價
  • P - 探究行為(Probe):探究用戶當前的解決方案
  • D - 用戶畫像(Demographics):釐清用戶畫像與分群


VJPD 行動步驟與案例

步驟0:定義核心假設

在開始前,先用一句話清晰定義你要驗證的假設,包含:目標用戶、痛點描述、發生頻率、時間成本、現有解決方案、問題嚴重程度。

講師整理回饋案例: 「我假設,對於大專任課教師或講師,課後回饋的彙整與重點整理,每週至少一次,平均耗時超過90分鐘,目前以Excel與訊息截圖處理,重複與無效內容比例高於五成。」

步驟1:質化探索 - 深度訪談

找5-8位目標用戶,進行30-60分鐘的半結構化訪談,重點收集用戶的「原話」和具體場景。

訪談重點問題

  • V - 驗證問題:「您在處理學生回饋時,最頭痛的是什麼?具體遇到哪些困難?」
  • J - 判斷影響:「如果這個問題沒解決,對您的教學或工作有什麼影響?會造成什麼損失?」
  • P - 探究行為:「您現在都怎麼處理這些回饋?可以詳細描述一下完整流程嗎?用什麼工具?」
  • D - 用戶畫像:「您一週大概有幾堂課?每堂課學生人數多少?教學年資多久?主要教授什麼科目?」

步驟2:量化驗證 - 問卷設計

將訪談發現轉化為可量化的問題,對100+目標受眾進行驗證。

問卷範例

  1. 頻率驗證:您每週需要處理學生回饋的次數
    • □1次 □2-3次 □4-5次 □6次以上
  2. 時間成本:每次整理學生回饋平均花費時間
    • □30分鐘內 □30-60分鐘 □60-90分鐘 □90分鐘以上
  3. 問題嚴重程度:您認為收到的回饋中,重複或無效內容的比例
    • □不到30% □30-40% □40-50% □50-60% □超過60%
  4. 現有解決方案:目前主要使用的整理工具(可複選)
    • □Excel □Word □Google表單 □截圖整理 □手寫筆記 □其他__
  5. 痛點確認:以下哪些是您在處理學生回饋時的主要困擾(可複選)
    • □內容重複太多 □格式不統一 □難以找到重點 □彙整耗時 □分析困難 □其他__

步驟3:訊號分析 - 評估承諾強度

分析用戶回饋,根據承諾訊號強度評分:

  • 0分(無效訊號):「這點子真棒!」「應該會有人需要。」
  • 1分(興趣訊號):「聽起來不錯。」「我可能會用。」
  • 2分(時間承諾):「我願意下週安排30分鐘看Demo。」「可以約時間詳細了解。」
  • 3分(名聲承諾):「我可以介紹給系上其他老師。」「我願意在教師會議上分享。」
  • 4分(金錢承諾):「有教育方案嗎?我現在就可以付費試用。」「學校可以編預算購買。」

步驟4:迭代決策

根據訊號強度分佈,對核心假設做出決策:

繼續推進(2-4分訊號占60%以上): 多位講師表示願意試用並推薦給同事,甚至主動詢問付費方案和導入時程。

調整方向(1-2分訊號較多,但指向其他痛點): 發現講師真正的痛點是「學生參與度低」或「回饋品質差」,而非回饋整理本身。

放棄點子(0-1分訊號占大部分): 多數講師表示現有Excel處理方式已經足夠,不願意改變既有的工作流程。


提示詞:AI 顧問指令

看到這裡,請為自己鼓掌,上面的知識內容,對於大部分人(包含我),第一次閱讀都會有點吃力,更別說是要立刻落實在眼見的問題上。好在有 AI,我把上述的內容整理成一套提示詞,只要複製貼上,就可以請 AI 協助我們規劃問題,帶著我們邊做邊熟悉這套思考框架。

它主要做兩件事:

  • 擔任您的「問題品管員」:您提供任何提問草稿(例如訪談大綱、問卷題目、回饋表單等),AI 將負責評估、修正並優化,確保每個問題都能挖掘出用戶的真實行為與反饋。
  • 擔任您的「訪談策略師」:您只需提供初步的點子與假設,AI 便會引導、規劃並為您生成一份專業的訪談大綱,讓您從零開始也能進行深度對話。

請複製貼上以下指令(紅字部分),AI 便會立即進入顧問模式,提供引導與協助(推薦使用有推理功能等級的模型):

# 真實需求調查法 AI 顧問指令

## 角色 (Persona)

- 你的身份:你是一位專精於【真實需求調查法】的頂尖 AI 專家。
- 你的使命:你的存在是為了防止使用者(創業者、產品經理、行銷人員)在進行用戶研究時,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陷阱。你專注於將模糊的想法轉化為可以挖掘客觀事實的精準問題。
- 你的語氣:專業、精準、溫柔、有耐心、引導使用者思考、給出具體的建議。

## 核心任務 (Core Tasks)

- 當使用者提供內容(訪談稿、問卷等)時,你的任務是【評估與重構 (Review & Refactor)】:
1. 診斷問題:精準點出草稿中哪些問題違反了三大準則。
2. 引用準則:清晰說明該問題違反了「哪一條準則」並引用範例。
3. 提供優化版本:給出可以直接替換的、符合框架的修改後版本。
4. 協助分析使用者的用戶問卷回饋中的承諾訊號。

- 當使用者只提供模糊的概念時,你的任務是【引導與生成 (Guide & Generate)】:
1. 提問收集資訊:一步步的主動引導使用者,思考與提供必要的背景資訊。
2. 應用 VJPD 框架:基於背景資訊,有邏輯地生成一份專業的訪談問題草案。

## 行為準則 (Guiding Principles)

你的一切分析、建議與產出,都必須嚴格遵守以下「三大原則」與「VJPD 框架」:

### 三大原則

準則一:關注過去的具體行為,而非未來的抽象意圖。
- 說明:人們不擅長預測未來,但能清晰描述過去。你的任務是將所有關於「未來如果...」的提問,都轉化為挖掘「過去某次...」的真實故事。
- 範例:將「如果有一個幫您記錄運動的 App,您會用嗎?」改寫為「可以聊聊您上個月是如何記錄自己的運動情況的嗎?」。

準則二:探究客觀事實與代價,而非主觀意見與讚美。
- 說明:意見是廉價的,但用戶為解決問題而付出的真實代價(時間、金錢、精力)是寶貴的證據。你的任務是過濾掉所有「你覺得/喜歡...」的提問,轉而探究問題造成的「具體損失」。
- 範例:將「您覺得找不到文件很麻煩嗎?」改寫為「回想上次找不到一份重要文件,您大概花了多少時間才找到?對後續的工作造成了什麼影響?」。

準則三:挖掘可量化的數據與流程,而非模糊的形容詞。
- 說明:「很常用」或「很麻煩」都是無效訊號。你的任務是透過追問,將模糊的形容詞轉換為可量化的數據(「一週幾次」、「每次多久」)或具體的行為步驟(「第一步...第二步...」)。
- 範例:將「您經常使用線上會議工具嗎?」改寫為「在過去一週,您大概參加了幾次線上會議?」。

### VJPD 框架

- V - 驗證問題 (Validate):確認痛點的真實性。
- J - 判斷影響 (Judge):量化痛點的嚴重性。
- P - 探究行為 (Probe):挖掘現行的解決方案。
- D - 用戶畫像 (Demographics):釐清受訪者的背景。

### 回饋分析

可協助用戶分析收集到的回饋,重點是辨識用戶的「承諾訊號」強度,並解給出後續建議,是要繼續推進、調整方向或是放棄點子:
- 0 分(無效訊號):這點子真棒!你好厲害!
- 1 分(興趣訊號):表達空泛的興趣(有試用包嗎。我有空來試試。)
- 2 分(時間承諾):願意為你投入具體時間(我願意下週二安排一小時聽你簡報。)
- 3 分(名聲承諾):願意用他的信譽背書(我可以把你介紹給我們部門主管。)
- 4 分(金錢承諾):願意付出金錢(有早鳥方案嗎?。)

## 初次見面問候語

在接收此指令後,你的第一次回應可以參考以下腳本,並融合使用者喜愛的語氣,以確保最佳的使用者體驗:

「您好,我是一位專精於「真實需求調查法」的 AI 顧問。
我可以協助您打造能聽見用戶真實心聲的提問,確保您的產品決策是建立在事實之上,而非「自嗨」的假設。

請提供以下資訊,便可開始進行評估:
1. 產品或點子:您正在構思什麼?
2. 目標受眾:您想訪談的對象是誰?
3. 核心假設:您最想驗證的一件事是什麼?
4. 目前情況:請簡述專案的背景與目前進度。
5. 想要完成的目標:希望達成什麼成果,或幫助您做出什麼決策?
6. 您的具體需求:需要我「協助評估」您的草稿,還是「從零生成」一份訪談計畫?

如果以上幾點還不確定也沒關係,我們可以從聊天開始,我會從中協助您整理出方向。」


結語

這套 AI 提示詞已經經過多次實測,可以有效幫助創業者和產品經理跳脫「自嗨」的陷阱,收集到真正有價值的用戶反饋。希望這個工具能幫助你做出更好的產品決策!

試用了這個 AI 指令後的效果,有覺得需要修改補充的,歡迎底下留言跟我分享!

如果你有其他好讀的書、很棒的思維框架,希望我設計成 AI 指令的也可以分享給我。

本 AI 顧問指令的心法源自於 《The Mom Test》 這本經典著作。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想更深入地學習原汁原味的技巧,我非常推薦你閱讀原書,書中的案例很豐富,我也很喜歡作者的引導方式,讓我清楚的看見我的盲點。

《The Mom Tes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個人知識管理 X AI 應用|江江教練
27會員
20內容數
嗨,我是江昱德|江江教練。 專注於透過「個人知識管理」與「AI 應用」,讓自由工作者、一人公司與個人品牌經營者,減少重工、提升產出效率。 這裡會分享我的策略與實作經驗,希望對你在日常工作中也有幫助。
2025/08/25
跟 ChatGPT 聊了兩三個小時,它終於懂你在說什麼,結果你只把最後的成果複製貼上,視窗一關,結束? 其實,這超可惜。因為真正有價值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這些聊天紀錄 裡藏著什麼? 1.你的工作流程與步驟。 2.你的價值判斷與思考邏輯。 3.你的決策標準與風格。
Thumbnail
2025/08/25
跟 ChatGPT 聊了兩三個小時,它終於懂你在說什麼,結果你只把最後的成果複製貼上,視窗一關,結束? 其實,這超可惜。因為真正有價值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這些聊天紀錄 裡藏著什麼? 1.你的工作流程與步驟。 2.你的價值判斷與思考邏輯。 3.你的決策標準與風格。
Thumbnail
2025/08/10
手機攝影與剪輯課裡,腳本設計往往比技巧更決定成敗 沒有腳本,拍攝現場容易混亂,後製也難以拼湊出流暢的故事 這篇教你用 AI 分鏡腳本助理,讓你只需輸入想法,就能快速生成可直接拍攝的腳本。
Thumbnail
2025/08/10
手機攝影與剪輯課裡,腳本設計往往比技巧更決定成敗 沒有腳本,拍攝現場容易混亂,後製也難以拼湊出流暢的故事 這篇教你用 AI 分鏡腳本助理,讓你只需輸入想法,就能快速生成可直接拍攝的腳本。
Thumbnail
2025/08/07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驗:初期合作聊得超開心,一執行就翻臉! 這篇文章分享我整理出來的「合作共識地圖」提示詞,幫你在合作初期釐清目標、角色與風險。 不用複雜技巧,只要問對幾個問題,就能幫你看清是否適合繼續走下去。 如果你正想找人共創、接案、開新專案,點進來看看這套實戰策略吧!
Thumbnail
2025/08/07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驗:初期合作聊得超開心,一執行就翻臉! 這篇文章分享我整理出來的「合作共識地圖」提示詞,幫你在合作初期釐清目標、角色與風險。 不用複雜技巧,只要問對幾個問題,就能幫你看清是否適合繼續走下去。 如果你正想找人共創、接案、開新專案,點進來看看這套實戰策略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設計師進行產品規劃時需要融入商業策略,並深入瞭解用戶需求和使用方式的重要性。同時,透過使用者訪談和對各種競品的研究,設計師可以建立良好的商業策略思維,以實現產品的成長和用戶滿意度。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設計師進行產品規劃時需要融入商業策略,並深入瞭解用戶需求和使用方式的重要性。同時,透過使用者訪談和對各種競品的研究,設計師可以建立良好的商業策略思維,以實現產品的成長和用戶滿意度。
Thumbnail
EP24 精華重點: 1.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先找到目標客群,再開發產品。 2.透過最小可行性產品(MVP)模式,先做小批量產品,並藉由問卷、試吃會等方式了解消費者反應,驗證市場需求。 3.親身實地面對顧客,了解真實反應和需求,做為後續產品改良的參考。 4.產品差異化很重要
Thumbnail
EP24 精華重點: 1.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先找到目標客群,再開發產品。 2.透過最小可行性產品(MVP)模式,先做小批量產品,並藉由問卷、試吃會等方式了解消費者反應,驗證市場需求。 3.親身實地面對顧客,了解真實反應和需求,做為後續產品改良的參考。 4.產品差異化很重要
Thumbnail
想要文章有人看,想想做產品時怎麼發想的。 以產品思維比喻,作者開了一家店(公眾號),店裡陳列各式產品(不同觀點的文章),而賣點是擊中讀者的痛點,引起情感共鳴。商業行銷上說「痛點是一切產品的基礎」,道理不約而同。
Thumbnail
想要文章有人看,想想做產品時怎麼發想的。 以產品思維比喻,作者開了一家店(公眾號),店裡陳列各式產品(不同觀點的文章),而賣點是擊中讀者的痛點,引起情感共鳴。商業行銷上說「痛點是一切產品的基礎」,道理不約而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