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潰的父母,後悔生小孩的父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當父母崩潰,當父母後悔生小孩,少子化繼續惡化、養育家庭的生活負擔越來越沉重。

半年前,英國《衛報》製作一個談父母心力耗竭(burn out)的專題:「我哭得好像有人死去一樣。」「我再也做不下去了。我不想再和孩子相處或玩耍,我只想像機器一樣完成該做的事。」「我需要一點空間。我已經沒有心力再當一個媽媽了。」

美國2023年的調查,有33%的父母表示過去一個月承受高壓。德國這兩年的研究,發現有70%父母曾有精疲力竭的感覺,有50%常感到不勝負荷,Z世代年輕父母常有「失敗焦慮」。慢性且壓倒性的壓力,讓父母感覺全身都被抽空,漸漸被拖垮。最嚴重時會引發自殺意念,比工作倦怠或憂鬱症更常見。

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是那前25%的優秀父母,也會希望自己小孩未來是成績、成就前25%的成功人士----當然,有些人會嚴苛到前3%才叫優秀、成功。但現實是,多數人並沒有擁有「輕鬆做到前25%」的資源。

「那是一種遠超過你想像的壓倒性疲憊。你每天早上醒來就已經筋疲力盡。」

父母心力耗竭的典型表現是:在父母角色上感到極度的疲憊、對孩子情感疏離,不再享受陪伴孩子的時光、對養育失去滿足感,感覺自己達不到理想中的父母形象。

這跟日常養育中的疲累不同。最後變成像是自動駕駛,不再思考如何教養、無法從陪伴小孩得到樂趣,然後又因為達不到心裡的低標,產生強烈的愧疚感。持續的疲累,讓人即使睡了一個漫長的好覺,還是無法恢復精神。

2020 年的研究發現,在倦怠父母身上,頭髮的壓力賀爾蒙濃度比同齡父母高出 213%,甚至高於慢性疼痛患者。

當父母的沉重壓力,讓有些父母「早知道就不要生小孩」。在英國、美國、加拿大,這比例大約一成。日本曾有個調查,說有三分之一女性後悔當媽媽。德國的調查說有20%父母表示,如果能再選擇,他們寧可不要生小孩。南韓則有40%年輕人表示不想生小孩。

明明時代是越來越進步,手機與AI越來越厲害,為什麼父母卻越來越不快樂?社群網站是原因之一。以前是90%的人覺得自己有做到前50%就好,現在社群網站讓我們更容易比較,擁有資源的人樂於把自己跟子女光鮮的一面貼上網,於是「做得好」的標準越來越高,壓得父母喘不過氣。

「生活成本增加」是壓垮父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物價與房租上漲超過薪資所得的增加,2022年美國雙薪父母32%的收入用於幼兒托育,有時不得不在爸爸找第二個工作或媽媽放棄工作間選擇。英國雖然社會福利較好,但也有三分之二英國家庭的托兒費用高於房貸或房租,43%的母親因此考慮辭職在家帶小孩。

加拿大則努力推行全國托兒計畫,目標是將托兒費用降低到一天10加幣,但仍有92%的加拿大父母擔心持續高漲的生活成本和通膨。63%的父母表示,利率上升和物價通膨讓他們睡不安穩,出現「為經濟發愁的失眠」。

為了撐住父母,歐美國家紛紛推出住房補貼、育兒補助、現金資助,但中下階層、單親弱勢家庭還是會為帳單發愁,中產家庭則是難以滿足自我要求與期待。

許多父母每天思考的大事就是「今天的飯錢、汽油錢從哪裡來」。對未來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普遍瀰漫,近九成的加拿大父母為孩子的未來感到害怕,不確定他們能否在如此高昂的生活成本下過上安穩生活。這或許也可以解釋東亞國家持續嚴重的少子化:社會福利還遠不如歐美國家,父母對自己的未來都欠缺安全感了,更加不想負擔生育小孩的壓力。

未來世界,願意生養小孩的臺灣父母越來越少,寵物貓狗與AI機器人倒是越來越多。怎麼做才能逆轉這族群滅絕的結局?這就要先從減少父母的壓力與痛苦開始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6K會員
585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陳豐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5
AI時代,還值得把大學唸完嗎?媒體報導,連在哈佛、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名校,也出現提前離學校的風潮。
Thumbnail
2025/08/15
AI時代,還值得把大學唸完嗎?媒體報導,連在哈佛、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名校,也出現提前離學校的風潮。
Thumbnail
2025/08/13
最近有個研究發現,有些貓咪的「失智症」,跟人類的阿茲海默症頗類似,包括有毒的類澱粉蛋白在突觸中累積,破壞腦細胞之間的連結,導致記憶與思考能力的下降。大腦中的免疫系統細胞會清除受損的突觸,然後更加劇失智症狀。
Thumbnail
2025/08/13
最近有個研究發現,有些貓咪的「失智症」,跟人類的阿茲海默症頗類似,包括有毒的類澱粉蛋白在突觸中累積,破壞腦細胞之間的連結,導致記憶與思考能力的下降。大腦中的免疫系統細胞會清除受損的突觸,然後更加劇失智症狀。
Thumbnail
2025/08/06
當已婚男人邁入中年,或已經退休,有越來越高比例疏離朋友、減少社交。這讓許多太太看不下去,但也不曉得能怎麼辦。
Thumbnail
2025/08/06
當已婚男人邁入中年,或已經退休,有越來越高比例疏離朋友、減少社交。這讓許多太太看不下去,但也不曉得能怎麼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有一句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話實在沒有錯。在生了小孩之後,每天這樣一點一滴照顧他,過程很甘甜,但真的也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耐心、很多的心力、精神和體力。我總常常在想,如果我這個年紀帶小孩就已經覺得累,那麼那時照顧我的阿公阿嬤,更是多辛苦啊!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所以我是阿公阿嬤養育
Thumbnail
有一句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話實在沒有錯。在生了小孩之後,每天這樣一點一滴照顧他,過程很甘甜,但真的也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耐心、很多的心力、精神和體力。我總常常在想,如果我這個年紀帶小孩就已經覺得累,那麼那時照顧我的阿公阿嬤,更是多辛苦啊!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所以我是阿公阿嬤養育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Thumbnail
近期,家裡發生了一些小事 親戚小孩的父親打電話向小孩借錢。 我又傻眼又憤怒,我向家人講了我的生氣和價值觀 大人就該有大人的樣子,我這樣說。 再怎樣沒錢,都應該自己好好想辦法,向外求救 而不是找上自己的小孩,尤其,孩子還沒有出社會,還在就學中   媽媽不同意我的觀點 她認為,父母沒錢了
Thumbnail
近期,家裡發生了一些小事 親戚小孩的父親打電話向小孩借錢。 我又傻眼又憤怒,我向家人講了我的生氣和價值觀 大人就該有大人的樣子,我這樣說。 再怎樣沒錢,都應該自己好好想辦法,向外求救 而不是找上自己的小孩,尤其,孩子還沒有出社會,還在就學中   媽媽不同意我的觀點 她認為,父母沒錢了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偶爾會收到讀者的來訊表達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但在情緒抒發之後總會聽到一句話:「我這樣是不是很不孝順?」我每每聽了總是一陣揪心,也感嘆許多人總是被「孝順」兩個字綁住,即便才跟父母發生爭執而鬧得不愉快,但事後回想總是內心感到愧疚而開始檢討自己。 我發現許多人似乎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所存在權力
Thumbnail
偶爾會收到讀者的來訊表達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但在情緒抒發之後總會聽到一句話:「我這樣是不是很不孝順?」我每每聽了總是一陣揪心,也感嘆許多人總是被「孝順」兩個字綁住,即便才跟父母發生爭執而鬧得不愉快,但事後回想總是內心感到愧疚而開始檢討自己。 我發現許多人似乎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所存在權力
Thumbnail
『甚至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就像從寄養家庭的關係離開,卻沒有下一個家庭接手。我想難度就是這麼高。』
Thumbnail
『甚至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就像從寄養家庭的關係離開,卻沒有下一個家庭接手。我想難度就是這麼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