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父母崩潰,當父母後悔生小孩,少子化繼續惡化、養育家庭的生活負擔越來越沉重。
半年前,英國《衛報》製作一個談父母心力耗竭(burn out)的專題:「我哭得好像有人死去一樣。」「我再也做不下去了。我不想再和孩子相處或玩耍,我只想像機器一樣完成該做的事。」「我需要一點空間。我已經沒有心力再當一個媽媽了。」
美國2023年的調查,有33%的父母表示過去一個月承受高壓。德國這兩年的研究,發現有70%父母曾有精疲力竭的感覺,有50%常感到不勝負荷,Z世代年輕父母常有「失敗焦慮」。慢性且壓倒性的壓力,讓父母感覺全身都被抽空,漸漸被拖垮。最嚴重時會引發自殺意念,比工作倦怠或憂鬱症更常見。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是那前25%的優秀父母,也會希望自己小孩未來是成績、成就前25%的成功人士----當然,有些人會嚴苛到前3%才叫優秀、成功。但現實是,多數人並沒有擁有「輕鬆做到前25%」的資源。
「那是一種遠超過你想像的壓倒性疲憊。你每天早上醒來就已經筋疲力盡。」
父母心力耗竭的典型表現是:在父母角色上感到極度的疲憊、對孩子情感疏離,不再享受陪伴孩子的時光、對養育失去滿足感,感覺自己達不到理想中的父母形象。
這跟日常養育中的疲累不同。最後變成像是自動駕駛,不再思考如何教養、無法從陪伴小孩得到樂趣,然後又因為達不到心裡的低標,產生強烈的愧疚感。持續的疲累,讓人即使睡了一個漫長的好覺,還是無法恢復精神。
2020 年的研究發現,在倦怠父母身上,頭髮的壓力賀爾蒙濃度比同齡父母高出 213%,甚至高於慢性疼痛患者。
當父母的沉重壓力,讓有些父母「早知道就不要生小孩」。在英國、美國、加拿大,這比例大約一成。日本曾有個調查,說有三分之一女性後悔當媽媽。德國的調查說有20%父母表示,如果能再選擇,他們寧可不要生小孩。南韓則有40%年輕人表示不想生小孩。
明明時代是越來越進步,手機與AI越來越厲害,為什麼父母卻越來越不快樂?社群網站是原因之一。以前是90%的人覺得自己有做到前50%就好,現在社群網站讓我們更容易比較,擁有資源的人樂於把自己跟子女光鮮的一面貼上網,於是「做得好」的標準越來越高,壓得父母喘不過氣。
「生活成本增加」是壓垮父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物價與房租上漲超過薪資所得的增加,2022年美國雙薪父母32%的收入用於幼兒托育,有時不得不在爸爸找第二個工作或媽媽放棄工作間選擇。英國雖然社會福利較好,但也有三分之二英國家庭的托兒費用高於房貸或房租,43%的母親因此考慮辭職在家帶小孩。
加拿大則努力推行全國托兒計畫,目標是將托兒費用降低到一天10加幣,但仍有92%的加拿大父母擔心持續高漲的生活成本和通膨。63%的父母表示,利率上升和物價通膨讓他們睡不安穩,出現「為經濟發愁的失眠」。
為了撐住父母,歐美國家紛紛推出住房補貼、育兒補助、現金資助,但中下階層、單親弱勢家庭還是會為帳單發愁,中產家庭則是難以滿足自我要求與期待。
許多父母每天思考的大事就是「今天的飯錢、汽油錢從哪裡來」。對未來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普遍瀰漫,近九成的加拿大父母為孩子的未來感到害怕,不確定他們能否在如此高昂的生活成本下過上安穩生活。這或許也可以解釋東亞國家持續嚴重的少子化:社會福利還遠不如歐美國家,父母對自己的未來都欠缺安全感了,更加不想負擔生育小孩的壓力。
未來世界,願意生養小孩的臺灣父母越來越少,寵物貓狗與AI機器人倒是越來越多。怎麼做才能逆轉這族群滅絕的結局?這就要先從減少父母的壓力與痛苦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