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症與羨慕人性心理學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讀冊紀錄: 🌸有關大頭症- 自命不凡者的增加,當然還有其他因素。 首先,溺愛小孩的爸媽愈來愈多,造成「爸寶」「媽寶」氾濫。人只要體驗過什麼叫「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就很難回頭。他們會一輩子覺得自己的所有行為與作品都應該得到注意與獎勵。 再者,現代人不再把權威或專家當回事。即便別人受過專業訓練,而他們沒有,他們仍不願低頭。他們會說:「憑什麼他的意見比我的更值得參考?」、「所謂的強者不過是出身背景比較好罷了」、「我寫的小說或音樂不會輸給任何人」。只要拒絕承認有誰比自己更懂,他們就能繼續趾高氣昂。 再加上科技發展帶來的錯覺:現在只要上網查一查,就覺得學習任何技術都不難。一門技術要學好幾年,被認為是「老掉牙」的事情;臨時抱佛腳幾小時,看起來有模有樣,才叫「潮」。於是,很多人以為只要懂一套東西,就能觸類旁通,甚至產生「我會寫劇本,就代表我能導戲」的想法。 而真正推波助瀾的,則是社群媒體的病毒效應。經由網路分身,人會產生「自己受到千萬人愛戴」的幻覺。過去唯有帝王將相或少數人物才享有的光環,如今一個臉書帳號就能營造。結果是,要人們對自己做出現實而客觀的評價,比以往更加困難。 大頭症的樣態 觀察周遭人物,你會發現大頭症(包括你自己)可呈現不同姿態: 社會地位型:以崇高地位獲得滿足。表面上樂於奉獻與回饋社會,其實更在意能否被仰慕,能否呼風喚雨。若真有才華,他們可以風光多年,但對光環的無止境需求,最終可能導致失控。 懷才不遇型:若對職涯失望,卻仍堅信只是「懷才不遇」,他們可能尋求慰藉——吸毒、酗酒、濫交、爆買,或擺出桀驁不馴的態度。這類人往往充滿巨大能量,但在現實壓力下,情緒會在亢奮與憂鬱之間劇烈擺盪。 大頭症的兩面性 大頭症並非全然有害,它也能被善用: 優點:因大頭症而衍生的高度自信,若經過引導,能成為工作動力,甚至帶來創意的啟發。 風險:若忽視自身極限,妄想突然獲得神助,就可能陷入危險。 因此,最好的「疫苗」就是保持腳踏實地: 認識自己真正的興趣與能力邊界。 接受不可能樣樣精通的事實。 清楚社會網絡中誰是盟友、誰最親近、誰是忠實支持者——你可以讓一部分人滿意,但絕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自知與平衡 真正的自知之明,還需要連結到身體感受: 從事與天性契合的活動,會覺得得心應手,學習更快,精神更充沛。 若貪多務得,戰線拉得太廣,不僅會疲累,還容易出現不耐與頭痛。 一旦獲得成功,心中往往伴隨恐懼:害怕好運來得快、去得也快。這種「懼高症」提醒我們,飛得太高必須學會降落。 當身體顯示「逆天而行」的跡象時,就該乖乖聽從,調整腳步。如此,才能避免陷入大頭症的陷阱,也能將自信化為持續前進的力量。 …........... 🌸有關羨慕- 當代社會中,羨慕已不再是單純的情緒,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機制,牽動著人際互動的微妙張力。若我們不加以辨識與處理,羨慕便可能轉化為敵意,甚至成為破壞關係的利刃。在此,我試圖以苑舉正教授的風格——邏輯清晰、語氣誠懇、直指人性——來探討羨慕的本質與應對之道。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人類對「天賦差異」的感受是極其敏感的。某些人天生聰穎、富有想像力、情緒穩定,這些特質並非努力所能完全複製。當一個人具備才華、敬業態度,再加上一點運氣,他的成功便容易引起旁人的羨慕。問題在於,這些人往往天真、不設防,無法理解他人為何會對自己心生嫉妒。他們不羨慕別人,自然也無法察覺自己成為羨慕的對象。 這種「羨慕免疫者」的存在,反而激起羨慕者更強烈的情緒反應。因為他們在這些人身上看見自己所缺乏的東西,卻又無法合理化自己的不安。於是,羨慕轉化為敵意,甚至攻擊。這種攻擊不一定是明刀明槍,更多時候是冷嘲熱諷、刻意疏離,或在背後散播質疑與貶低。 面對這樣的情境,我們該如何自處?規則一的精神是:「在對方自尊心的前提下,主動並盡力協助對方突破瓶頸。」這不僅是一種人際策略,更是一種倫理態度。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優勢而無視他人的脆弱,也不能因為他人的羨慕而自我膨脹。相反地,我們應該策略性地「鈍化」自己的鋒芒,讓他人感受到我們的平凡與不足。 例如,若你在某領域表現突出,不妨在其他領域刻意展現笨拙。甘迺迪總統在豬玀灣事件中承認錯誤,反而讓民眾感受到他的真誠與人性,民調因此飆升。這告訴我們:犯錯不一定是弱點,有時反而是建立信任的契機。 此外,女性在成功之路上更容易遭遇羨慕與敵意的雙重壓力。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往往是溫柔、謙卑、配合,當她們展現出卓越能力時,常被指控冷漠、不夠女人味。這種性別偏見使得女性難以獲得真正的欽佩,反而激起他人更深的自卑與敵意。 因此,我們在與人互動時,應該謹記:不要輕易讚美同業,尤其是仍在世的前輩;不要過度展現自己的優勢,尤其是在他人尚未建立自信的領域;不要忽略他人因羨慕而產生的防衛與脆弱。唯有在尊重他人自尊的前提下,我們才能真正幫助他們成長,也才能維持長久而穩定的人際關係。 羨慕是人性的一部分,不可否認,也不可輕視。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它。以謙遜化解鋒芒,以真誠換取信任,以策略維持距離。這不只是生存之道,更是成熟之道。在這個充滿競爭與比較的世界裡,懂得處理羨慕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性的人。 以上取自人性18法則一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va Hsu的沙龍
0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在英國的心理治療界有個議題:有許多被成年子女疏遠的父母,認為是在心理治療國過程中,心理師間接、直接引導子女跟父母疏遠、甚至不再往來。
Thumbnail
最近在英國的心理治療界有個議題:有許多被成年子女疏遠的父母,認為是在心理治療國過程中,心理師間接、直接引導子女跟父母疏遠、甚至不再往來。
Thumbnail
一、 最近有個研究發現,新手爸爸的大腦皮質也會減少,承擔越多照顧責任、跟小孩感情互動越緊密,大腦皮質減少的程度越高。 二、 原本認為這種減少,只是大腦皮質因應新生兒出現的修剪、調整,但追蹤一年後,發現承擔照顧責任越多、大腦皮質減少越多的爸爸,出現更多的憂鬱、焦慮症狀,睡眠品質更差。
Thumbnail
一、 最近有個研究發現,新手爸爸的大腦皮質也會減少,承擔越多照顧責任、跟小孩感情互動越緊密,大腦皮質減少的程度越高。 二、 原本認為這種減少,只是大腦皮質因應新生兒出現的修剪、調整,但追蹤一年後,發現承擔照顧責任越多、大腦皮質減少越多的爸爸,出現更多的憂鬱、焦慮症狀,睡眠品質更差。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青少年與家長的關係在青春期時常處於緊張狀態,這本以漫畫方式呈現心理學主題的書籍,輕鬆有趣地探討青少年時期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網路成癮、依附關係、憂鬱症等,適合讓家長瞭解青春期的煩惱,提供因應方法。書中談到心理疾病的知識,提供了鼓勵面對困難的訊息,適合對心理疾病不瞭解的人閱讀。
Thumbnail
青少年與家長的關係在青春期時常處於緊張狀態,這本以漫畫方式呈現心理學主題的書籍,輕鬆有趣地探討青少年時期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網路成癮、依附關係、憂鬱症等,適合讓家長瞭解青春期的煩惱,提供因應方法。書中談到心理疾病的知識,提供了鼓勵面對困難的訊息,適合對心理疾病不瞭解的人閱讀。
Thumbnail
在華人社會長大的我們,最討厭的大概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吧?從小就被比較到大,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小孩做得永遠比自己好。但是比較心理,並不只有華人社會擁有,這其實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在乎公平,喜歡比較,這帶來的感覺就像性愛、金錢與迷幻藥……
Thumbnail
在華人社會長大的我們,最討厭的大概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吧?從小就被比較到大,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小孩做得永遠比自己好。但是比較心理,並不只有華人社會擁有,這其實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在乎公平,喜歡比較,這帶來的感覺就像性愛、金錢與迷幻藥……
Thumbnail
面對情緒巨嬰症,人們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態度來減緩這類事件的發生。 認知對方的狀態,做好邊界的管理以及避開對方的情緒按鈕可以有助於情緒巨嬰症的處理。
Thumbnail
面對情緒巨嬰症,人們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態度來減緩這類事件的發生。 認知對方的狀態,做好邊界的管理以及避開對方的情緒按鈕可以有助於情緒巨嬰症的處理。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