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法則:住進未來的自己》專注力就是你的磁場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當你心裡已經篤定「這件事一定會成功」,結果往往真的就比較順利。
通常大家都覺得只是巧合,實際上,這是一種叫做 「假設法則」 的力量。
Neville Goddard 曾提出過一句話:假定你是什麼,你就會變成什麼。
意思就是,我們不是在等待夢想出現,而是先把自己放進那個夢想已經實現的狀態裡。
當你心裡的感覺和行為已經「對上頻率」,外在世界就會慢慢照著這個劇本走。
💡舉個比較貼近職場人的例子:
如果你想轉職,別老是告訴自己「我只是求職者」,而是開始假設「我是已經在新崗位的人」。
那麼你說話的方式、更新履歷的角度,甚至面試回答的氣場,會完全不一樣。
如果你想年薪百萬,不需要天天焦慮「我還差很遠」,而是先想像自己已經達成。
去體驗「領到獎金後請家人吃飯」的畫面,或「收到 offer 的那種安心感」。
這些情緒就是燃料,會推著你去做更多行動。
但我們大多數人,遇到目標或夢想時,總是習慣這樣:
想轉職 → 天天擔心「我不夠資格」、「市場很競爭」。
想加薪 → 計算「我還差多少」,焦慮自己距離很遠。
想要更好的生活 → 不斷看眼前的限制,說服自己「算了,現實就是這樣」。
這些想法聽起來很合理,但其實會默默把我們困在原地。
Neville Goddard 提出的 「假設法則」 則給了一個全新的切角:與其等夢想來,不如先「假設」它已經發生。
💡 當你調整心態後,你所關注的畫面就會完全不一樣。
想轉職 → 假設自己已經在新崗位。
你的履歷會更聚焦成果,面試時談話也帶著信心,而不是小心翼翼。
想加薪 → 假設自己已經達標。
你會開始思考「能帶來什麼新價值」來支撐這個身份,而不是糾結在缺口。
想要更好的生活 → 假設自己值得擁有。
你會更自然地安排健康的作息,甚至敢於爭取應得的機會。
在職場上,「假設法則」還能這樣運用:
✔️ 開會前,先假設自己是能帶來解方的人 → 說話自然更有自信。
✔️ 面對主管,假設對方會認同你的努力 → 回饋聽起來就不再那麼刺耳。
✔️ 遇到挑戰,假設這是升級的機會 → 你會用學習的心態取代抱怨。
🌙 最簡單的練習方法:
睡前閉上眼睛,想像你最想實現的畫面,帶著「已經實現」的心情,好好去「感覺」它。
看到重點了嗎?
是要感覺那件事已成真的喜悅和滿足,而不是只停留在「希望有一天…」。
✨差別在哪裡?
原本的狀態:覺得自己很努力卻依舊心慌,眼裡只看到缺口。
調整後的狀態:行動起來更有底氣,因為你早已住進那個未來。
✨因為人生的現實,就像黏土一樣軟,會被你持續的想像捏塑成形。
當你假設自己已經在夢想裡,未來就會照著你心中的劇本展開。
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照著眼前的「現實」做判斷。
好像非得看到成果,才允許自己去相信與期待。
但假設法則提醒我們:不是因為你看見了,才去相信;而是因為你先假設,才有機會看見。
當你刻意把專注力放在「已經擁有」、「正在發生的好事」上,
大腦就會像濾鏡一樣,自動放大那些與假設一致的訊號。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相同的世界,卻開始出現更多對你有利的細節。
這並不是一廂情願,而是一種對照。
原本專注於缺乏,就只會一直看到不足;
當你專注於已經擁有的人事物,生活就會用更頻繁的好事來回應你。
以假設法則為基礎,再搭配專注力的分配,
就像是在幫自己設定一個「看見好事的磁場」。
而你所假設的,終將逐步映照在生活裡。
📌 留給你一個小問題:
如果今天晚上就要練習,你最想先假設「什麼願望已經成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