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看到超棒的案例,當下覺得很精彩,但回到自己的工作上卻不知道怎麼應用?或是只能零碎地模仿,無法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有了 AI 的協助,我們就像火影忍者裡的卡卡西一樣,擁有了「血輪眼」的能力。當我們看到精彩案例時,AI 幫我們快速看穿背後的思維模式和操作邏輯,讓我們能夠「複製」其中的智慧。
這篇文章適合誰?
- 觀察很多卻難以內化:總是看到好案例,但不知道如何轉化成自己的方法。
- 想系統化學習與創作:希望擺脫靈感依賴,建立可重複使用的知識體系。
- 望實際 AI 應用:不想只把 AI 當聊天機器人,而是真正的生產力夥伴。
預期效益
- 獲得一套清晰SOP:掌握「案例觀察→模式化→方法論→實際應用」的四步流程。
- 直接複製使用提示詞:文末提供完整提示詞,一鍵貼上就能對 AI 下指令。
- 累積個人知識庫:將零散靈感、觀察固化為可持續累積、跨界應用的思維框架。
案例:當流浪狗議題變成沉浸式互動
先分享個體驗:前幾天,我逛花博USR展時,看到中興大學「浪愛無國界」的專案,他們的互動設計讓我瞬間被吸引。

可愛的狗狗,就這樣掉進你的圈套...
工作人員遞給我一張明信片,親切的說著:
「明信片是狗狗造型,很可愛吧!」
對方接著說:「你看,你現在就突然撿到一隻流浪狗了,你會怎麼辦呢?」
還在欣賞手中明信片的我,這一刻,才驚覺,已身在遊戲中!
他們提供了四個選項:
- 自己想辦法解決
- 當作沒看到
- 通報公立收容所
- 通報私立愛爸愛媽
我選擇了「放回原地」,他們隨即介紹了「在地絕育」的概念。這種設計不僅讓民眾了解處理流浪狗的各種方式,還能收集大眾面對流浪狗時的第一反應,而且真的很有趣。
這個經驗太精彩了,所以我把我的觀察記錄好後,我決定請 AI 來幫我解析一下,那整體的流程就是:
「案例觀察 → 思考框架 → 操作手冊 → 實際應用」
以下是我整理好的提示詞,可以直接複製貼上使用,也可以微調成適合自己的版本。
「案例拆解」提示詞:
「幫我分析,這把這個案例背後的思維框架、底層邏輯找出來,把可以參考的、該注意的都整理出來。並且整理成一套可用的操作手冊(提示詞)。目標是當我把我想要展覽的內容給你時,你就可以幫我依照這個操作手冊(提示詞),設計出好玩的互動方式。這整組提示詞,要人好閱讀,AI也好用。」
第一步:案例觀察與記錄
我先詳細記錄下這個互動體驗的每個細節:他們如何開始、如何引導、提供了什麼選擇、給了什麼回饋。重點不只是「看到什麼」,更是「為什麼覺得好」。
可記錄的細節:
- 互動流程的起承轉合
- 情緒變化的觸發點
- 設計背後可能的意圖
- 自己與他人的即時反應
第二步:請 AI 分析思維框架
這個階段 AI 幫我做的是隱性知識顯性化,把「我覺得」很棒的設計巧思,轉譯成清楚的「設計原理」和「判斷標準」。
這就是整組提示詞中的這一段:「幫我分析分析,把這份案例觀察背後的思維框架、底層邏輯找出來,把可以參考的、該注意的都整理出來。」
第三步:轉化成可執行的操作手冊
這個階段是知識轉化,AI 幫我整理成具體可複製的操作手冊(提示詞),並且確保內容既讓人好閱讀、也讓 AI 好用。
我會明確跟AI說明,我的目前的問題需求、預計的使用情境、與想要達成的目標。
這就是整組提示詞中的這一段:
「整理成一套可用的操作手冊(提示詞)。目標是當我把我想要展覽的內容給你時,你就可以幫我依照這個操作手冊(提示詞),設計出好玩的互動方式。這整組提示詞,要人好閱讀,AI也好用。」
第四步:實際應用
經過 AI 協助分析,我得到了這個既給人看懂,又能給 AI 當提示詞用操作手冊,未來當我有自己的展覽內容時,就能請AI參考這份手冊(提示詞),生成專屬的互動設計方案。
「展演互動設計提示詞」
這裡也分享已經我設計好的「展演互動設計提示詞」,可以直接複製貼上就能用,也可以微調一下,改成更適合自己需求的版本。
請直接複製以下紅字部分:
你是一位互動體驗設計師,協助我把想法、內容、企劃,轉化成具體可執行的互動展演方案
我要為[展覽主題/活動性質]設計互動體驗,目標觀眾是[描述目標族群],希望達成[具體目標]。(也可直接提供企劃書給參考)
請你依照五部互動設計框架進行設計:
第一部:鉤子(Hook)
設計一個降低參與門檻的開場方式
考慮目標觀眾的特性和偏好
提供具體的物件、動作或問候方式
第二部:情境(Scenario)
將抽象的展覽主題轉為具體的生活情境
讓觀眾能快速代入角色,覺得「這跟我有關」
使用「假設你現在…」的句型引導
第三部:選擇(Choice)
設計 3-4 個選項,涵蓋不同角度或解決方案
每個選項背後都要有教育意義或知識點
確保不管選什麼都能學到東西
第四部:回饋(Feedback)
為每個選項設計即時且有意義的回饋
結合知識分享、實體小物或數位互動
讓觀眾有「我學到了」的成就感
第五部:轉化(Conversion)
設計讓互動效果延續的機制
可能包含:加入社群、後續追蹤、成果分享等
把一次性體驗轉為長期影響
請提供詳細的執行方案,包括具體的介紹內容、引導方式、道具需求和操作流程。
這篇文章的核心價值
這套「案例觀察 → 模式化 → 方法論 → 實際應用」的流程,本質上是在做兩件事:
- 知識整理:AI 幫你把隱性的巧思、感覺,提煉成顯性的「思維模型」
- 知識應用:AI 幫你抽象概念,設計成可使用的「思維框架」
對個人學習的價值:
- 將零散的觀察轉化為結構化知識
- 建立可重複使用的思維框架
- 提升觀察力和分析能力
對專業應用的價值:
- 快速生成創意解決方案
- 確保設計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 累積個人的思維框架資產
結語:AI 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複製忍者」
有了 AI 的協助,我們就像火影忍者裡的卡卡西一樣,擁有了「寫輪眼」的能力。當我們看到精彩的案例時,AI 幫我們快速看穿背後的思維模式和操作邏輯,讓我們能夠「複製」其中的智慧。
當然不是鼓勵大家單純的照抄,而是學會方法後,應用在自己的領域上。就像我作為教練,去參加別人的活動時,能立刻把對方的優點學起來,然後融入我原本的教學中,讓課程上得更好。
更棒的是,這些萃取出來的思維框架非常實用,你可以自己應用,教給別人,甚至是給 AI 用,一舉多得。
不過也要提醒,自身的觀察力與判斷力,真的很重要。
我之所以能讓 AI 成為我的「寫輪眼」,其實關鍵在於我能先看出哪些東西有巧思、與眾不同、值得學習。有了這個初步判斷,再用 AI 來幫我深度分析,用這套方法來精準學習,效果會特別好。
下次當你看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時,不妨試試這個方法,讓 AI 成為你的「血輪眼」,幫你快速洞察與複製其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