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三位朋友開了《威瑪共和:為民主而戰》這款桌遊,本來以為已經熟悉規則的我們,應該可以在四小時內玩完,沒想到仍然花了七個半小時才分出勝負。過程中有數次逼近中途勝利,卻又被對手成功阻擋的驚險時刻,而最後的結局,更是出乎眾人意料之外,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最驚奇的遊戲體驗了,以下簡易戰報和大家分享。

玩家組成
社會民主黨(SPD,紅):J.N.
中央黨(Zentrum,藍):Jay
共產黨(KPD,粉紅):Scott
國家人民黨(DNVP,黑):冠廷

前期:威瑪共和,今年一定倒!
遊戲剛開始,共和國即面臨危急存亡之秋,「風雨飄搖」可能還不足以形容前兩回合的威瑪共和,首先發難的城市是柏林,趁著警備不足,國家人民黨旋風發動政變,在首都建立政權,威瑪政府兩黨礙於手牌強度不足,束手無策。


這時,共產黨出手救國,發起全國大罷工,呼籲勞工停止和右翼政府合作,在勞動者的團結下,柏林的右翼政府一瞬瓦解,共和國成功渡過難關。
不過戰場並非只在街頭,第一回合的主要法案是〈共和國保護法〉,若通過這項法案,政府每回合都能勒令解散一支部隊,對人力稀少的小黨來說是致命打擊,因此,國家人民黨與共產黨雖然在街頭上是不容水火,卻在議場上合作杯葛法案,阻止〈共和國保護法〉的誕生。
共產黨與國家人民黨雖為小黨,但靠著激烈的辯論與杯葛,法案終究付諸流水,少了保護法,政府宛如折翼,只能任由街頭上的準軍事組織四處流竄,議場上的初陣失敗,已經揭示了威瑪共和國黯淡無光的未來。

中期:政府漸入佳境,中央黨元氣大傷
有了上回合的教訓,政府誓死守護第二回合的〈地租馬克〉法案,如果這條法案再次失敗,共和國絕對會因失控的通貨膨脹而倒台,還好在中央黨與社民黨的戮力推動下,法案通過已勢在必行。
同時,政府也在國事訪問的浪潮下,成功與協約國簽訂凡爾賽條約,使共和國脫離經濟封鎖的泥淖,國家雖然是窮了一點,但總算(暫時)不必擔心亡國危機。
隨之而來的代價是什麼呢?凡爾賽條約沉重的賠款與戰敗責任,在愛國者看來不只是懲罰,更是一種烙印在國格上的恥辱,條約為右翼組織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宣傳子彈,來攻擊政府背叛人民與國家的利益。其中獲益最大的,便是保守民族主義的國家人民黨,不消多久,國家人民黨的地方據點如雨後春筍般遍佈北德,勢力難以小覷。
在此消彼長的勢力爭奪下,損失最多的莫過於同樣是右翼的中央黨,尤其國家人民黨打出「Order Cell Bavaria」事件卡,讓中央黨在國會少了兩個席次,人民黨增加兩個席次,加上主打「人民有錢」的政策並沒有成功使經濟復甦,失去民心的中央黨接連失去地方黨部,甚至有一度在地圖上完全沒有任何中央黨的據點。

照理說一個政黨的勢力變得如此孱弱,應該會由其他政黨來組成聯合政府,但這次的共產黨與國家人民黨雖然擁有眾多席次(共產黨還是國會最大黨),依舊鐵了心要走街頭路線,民主制度不受他們認可,因此直到遊戲結束,威瑪政府都是由社民黨與中央黨聯盟少數執政,民意對民主制度的信心愈加動搖。

第二回合結束時的國會組成,共產黨已成為國會最大黨

當執政黨席次少於 50%,會多一個「少數國會」的危機指示物,讓政府執政變得更加困難
雪上加霜的是,歷經數次內閣的外交部長施特雷澤曼,居然在這時病逝了。
他在現實中幫德國協商了數個有利於國家的條約,包括減少賠款、加入國聯,改善與英法的關係,讓原本被國際孤立的德國往好的方向前進。在遊戲中,他每回合都能讓玩家重新擲骰一次,改變糟糕的結果,被玩家稱為「共和國的守護神」,這樣的人物居然早早離去,對政府玩家來說,是非常不利也不幸的事件。

後期:社民黨成了老大哥,共產黨遍地開花
因為執政夥伴中央黨勢力變弱,社民黨只得一肩扛起保家衛國的責任,選擇議題卡 Defending Democracy(保衛民主),這使社民黨擁有忠於政黨的準軍事組織「黑紅金國旗團」,同時也讓他能夠在回合開始前,先看過所有玩家手上的共和國事件卡,監控每個玩家能做什麼,先一步預知事件走向。

能動用的軍事單位變多,街頭上的抗爭也變得更困難,國家人民黨自從中期在埃森的政權被撲滅後,只剩下慕尼黑的一處政權,且強力部隊皆被解散,勢力薄弱,想看見黑白紅帝國旗再次在柏林飄蕩的目標已遙不可及,只能夠在民主制度下苟活,透過宣傳戰攻擊弱勢政府來獲得分數。

國家人民黨的強力部隊都已被遣散,只剩下少數部隊存活
堅持革命路線的共產黨,勢力如滅不盡的野火,在布雷斯勞、斯圖加特與漢堡都獲得廣泛人民支持,距離勝利看似僅剩一步之遙。

遍地都是共產黨的顏色
然而,在威瑪德國後期,隨著政治激化與國際經濟危機,一個曾經的邊緣小黨躍上了威瑪德國的政治舞台,成為主要角色之一,即是現今我們熟知的納粹黨。
但在遊戲裡,納粹黨是不會自己壯大的,它是被動的,是綏靖、妥協與僥倖交織下的產物,任何人都有機會和納粹黨交換條件來獲得好處,可能是多幾次行動機會、國會席次,或是純粹的分數。作為交換,納粹黨會有幾席進入國會,一旦納粹黨席次夠多,遊戲就會進入終局,一個沒有人希望達到的終局——納粹黨勝利,沒有任何玩家獲勝。
先開第一槍的是中央黨,他在「國旗爭議」議題中,選擇和納粹黨妥協來獲得五分,第一次妥協不會有任何處罰,因此大家除了小罵一下,也並不是非常在意,這時還沒有人知道,我們正逐步邁向一個無人樂見的結局。
結局:無人知曉的第六人
在遊戲的最終回合,各玩家的獲勝路線已昭然若揭,社民黨和中央黨要撐過這回合來獲得分數勝利,國家人民黨也已放棄街頭路線,打算靠著足夠的國會席次來獲得議會勝利,而共產黨依舊堅持街頭路線(而且也快要成功了)。
至於議題卡,社民黨同樣選擇 Defending Democracy,看過所有玩家手上的事件卡,這讓他知道哪些玩家有機會和納粹眉來眼去,也確保遊戲最終不要走向納粹勝利結局,這時納粹合作次數已是三次,只要再推進三次,就會進入無人勝利的納粹勝利結局。
社民黨沒有料到的是,國家人民黨的手上還有一張政黨卡「Harzburg Front」,這張卡片的效果是:換取兩個國會席次、推進自己想要的議題,並獲得分數,以效果來說,這是一張非常厲害的卡片,能大幅推進國家人民黨的勝利進度,唯一的代價是:必須與納粹合作。

這是社民黨無法事先看到的卡片,當然,國家人民黨也不會知道,在社民黨的預知下,早已沒有任何與納粹合作的餘裕,因此,為了政黨的利益,他打出了這張卡片。
這時,社民黨說了一句話:「我們原本有很多種可能的結局,但我們現在只剩下一種結局了。」
納粹合作次數來到四次,但次數已不再重要,結局已定,社民黨知道其他人手上仍有兩張卡片會與納粹合作,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件,社民黨作為悲傷的歷史預知者,僅能眼睜睜的看著威瑪共和走向毀滅。
納粹黨勝利了,無論左翼或右翼、資本或共產,沒有任何人是贏家,我們走向最悲慘的結局。

後記
曾經讀過一本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書,書名是《夢遊者》,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作者提到,一戰前夕的歐洲列國,在一連串的錯誤判斷、誤解和恐懼之中,如同夢遊一般無知地走入戰爭。
此次遊戲竟也給我類似的體驗,在多重的盲目之下,我們低估了與納粹合作的代價,那種「我就要接近勝利了」的求勝心態,促使玩家做出不計後果的決定,如果威瑪共和的遊戲設計師 Matthias Cramer 知道這場遊戲的結果,一定會很滿意自己設計出來的這套機制吧,可以讓人玩完遊戲後不斷反思過程,真的是非常成功的設計呀。
威瑪共和毫無懸念的成為我這兩年來打過最多次的大型桌遊,除了因為喜獲固定團友之外,也是因為這款遊戲每次都帶來嶄新的體驗,不同的人玩不同的政黨,都會玩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而每種風格會帶領歷史走向不同結局,因此每次打開遊戲盒之前,我都會有滿滿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