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圖像10
走象限
雖然但是所以
第二次段考結束,依循往例走複盤,想要來點新操作,象限走走看自己,象限讀讀懂導生。
👀題目難易,是主觀判定,非客觀數據。
❤️心情喜悲,以期許認定,非他人評定。
複盤方式:
1.判定科目所在象限
2.以「雖然…但是…所以…」句型完成說明。
例1:
象限認定:數學易,心情開心。
「雖然」這次數學題目不少,要計算的也多,「但是」我有將該背的背好,「所以」時間是足夠我寫完的。
⚠️孩子覺得題目多,但因為有準備,所以認為容易,心情開心。換言之,對孩子來說難易決定在應試過程裡書寫的順暢度,並非題目的多寡。
例2:
象限認定:社會易,心情難過。
「雖然」我地理準備的最認真,「但是」卻是錯最多的,「所以」下一次我一定要努力,不讓地理輸。
⚠️孩子覺得題目簡單,自己也準備得認真,可是卻錯很多,書寫過程其實已經發現自己的粗心,所以期許下次自己的努力!

可以看到這個孩子對自己的期許很高(偏左派自責型的)

這個孩子沒有按照操作指令紀錄,用自己的方式呈現(不擅長的科目,就覺得難,也只能難過,打從心裡就沒有特別想準備😓😓完全是他現在讀書的偏食狀況😭)

OK!數理果真是她的難點,社會的部分沒有讀很熟也是事實啊😅

很直白的指出,他國文都沒在練習,沒有考好還是算開心,那我應該要怎麼面對他的直白呢,是難過還是生氣?🫣

這孩子的象限標定,取在線上??有點無法理解👀👀

各科都用符號做定位,而不是採顏色區分,也是一種選擇。是說老師有複習就進步,那老師沒複習,會怎麼樣呢?🫣🫣(不好說😅😅)
📝操作心得:
學生認為記錄複盤的時間點,要選擇在所有科目成績都出來之後才能評定。但我還是老調重彈~第一次段考復盤的時候,就曾經說過「分數高不等於你付出努力,分數低也不等於你沒有讀書。」
只有自己能明白準備段考的過程,自己盡了多少心力?在應試過程中,又表現出多少實力?考後思考讀書方式的修整,重新啟動下一回合目標時,期許可以激發出多少潛力?
📝象限復盤,你有看見自己哪一個象限區塊偏多嗎?
想想偏右派的自己,開心的原因?
想想偏左派的自己,難過都為了什麼?
想想遊走上下方的自己,那個「難」「易」是真的只是題目的「難」「易」嗎?還是有其他原因?
🍼這次複盤尚未結束,之後再補上導生完整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