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 Labs
2011 年成立,曾獲 4100 萬美元投資,最後失敗收場。
這家公司本來要做「社交照片分享 app」,但最後卻被 Instagram 秒殺。
看見死局
當時的「死局」是:Facebook、Twitter 等大型平台雖然能分享照片,但缺乏「即時、地理位置導向」的影像社交。
Color Labs 想要解決這個空白,讓人能透過即時照片,和同一個地點的陌生人建立連結。
他們確實看見了 照片分享 的新需求。
轉化思維
創辦人認為,社交媒體的核心不應只是「好友關係」,而應該是「地理關係」。
所以他們設計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社交邏輯:
不是先加好友,而是因為「同時在某地」而建立連結。
這個思維在當時很前衛。
但問題是,他們把「陌生人連結」想得太理所當然,忽略了用戶的心理習慣。
找到破口
他們的破口是用 照片 作為社交起點。
這和 Instagram 有點像,但 Color 的設計是:
你到某個地方 → 打開 Color → 就能看到周圍的人拍的照片。
理論上很酷,但對用戶來說沒有足夠的誘因:
為什麼要打開 Color?
為什麼要看陌生人的照片?
所以破口太小,而且沒有被驗證清楚。
設計新局
Color Labs 在還沒有用戶基礎時,就拿到巨額投資(4100 萬美金)。
這讓他們直接把新局做得太大:
一開始就大規模推廣、產品功能複雜,而且需要大量同時在線的用戶才能成立
結果呢?
用戶下載後發現「身邊根本沒人在用」,體驗馬上崩潰。
新局設計和現實落差太大,沒有從小規模的社群慢慢擴張。
走向新局(失敗的原因)
Color 沒有走到真正的新局
最後,他們被迫轉型做一款「家庭相簿 app」,但市場早已被 Instagram、Facebook 瓦解。
2012 年,公司被蘋果收購,技術與團隊被拆散。
他們失敗的核心不是「沒有好點子」,而是沒有正確走在破局的節奏上:
- 看見了死局
- 轉化了思維
但是
破口不明確 + 新局設計過度膨脹 = 最終沒能進入良性的迭代
Color 的失敗故事給我們一些啟示:
• 破口要小而清晰,先驗證再放大。
• 新局不能靠想像堆砌,要藉由真實用戶行為來設計。
• 走向新局靠迭代,不是豪賭。
換句話說,破局不是一蹴可幾的大場面,而是一連串小步快跑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