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短影音、貼文,各種媒體充斥個各種自稱「年輕百萬創業家」的成功密訣,不斷說服使人相信成功是有其竅門、速成的途徑,但今天想用「以量取勝」的觀點來說明該如何成功。
公式化的成功
首先我們必須先定義如何是成功,「成功」的概念充斥在各種日常生活瑣事上,對我來說,能成功掌握何時睡眠、何時起床就是個偉大的成功,有些人認為交一個好看的伴侶會屬於現階段的成功,有些人認為每餐都可以不用考慮價格就是成功。從一天的起床開始,你的生活中充滿了一堆的「事件」,每件「事件」的成功與否會影響到你對於自身的評價,進一步影響了你的行為舉止,也進一步形塑你對於成功的定義、也牽連別人對於你的觀感,但這些概念就留給之後篇章在做提及。繞回來講,成功的定義是廣泛的,對於每個人也都是特殊的、客製化的,但當所謂的每個「事件」的「成功」都變成一套公式化、科學理論,那「成功」還有其意義嗎?
成功的貶值
答案是有的,就因為我們將「成功」做一個公式化的教程,並用目前所掌握的科學理論來解釋,才能凸顯成功者的不同處。試想一下,如果今天的運動科學領域尚未普及,增肌減脂、超重量循環負荷的概念尚未出世,擁有極大量肌肉的人不會被貼上「刻苦耐勞」、「充滿毅力」的標籤,只會被認為是天賦異稟、基因強盛者;但相反的,也因為成功的公式化,讓人不難會想,如果今天只需要按照公式,一步一腳印去做所謂的打造身材路程,那不就是成功機率100%,所以那些人並沒有那麼了不起。這種概念被我稱為「成功的貶值」,但為何目前還是會有些意見認為這些「身材好的人」是個成功人的概念呢? 因為即使成功有其公式化,這達成成功的過程還是充滿艱辛,只有稍微踏入此領域的人才能理解並認同。所以雖然確實某些領域的成功貶值了,但踏上公式的路程,每個人覺得困難點不同,因此所持有的態度也不同,也就貼近俗話說的「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追求快速化成功的陷阱
在這個追求「三步驟成功」或「五分鐘致富」的時代,人們彷彿不靠速成就無法成功,即使慢速取得成功,也算是失敗。但我想提出另一種看法:成功來自足夠的量與時間。
許多領域因科學進步,確實能以更省時省力的方法達到目標,我也認同效率的重要;然而,過度簡化的成功路徑,讓人忽略了成功背後必然的長時間試錯。真正稀缺的,是那段無法跳過的積累過程。
如果一件事只要A就必然導致B,且過程快速且可複製,那叫做科學,而非可以稱為成功的事件。那到底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絕對獲得成功呢?我認為就是以量取勝。
100%成功的以量取勝哲學
以量取勝的精隨在於,只要該事件的機率不等於0,那就有成功的一天,只要你能負擔成功前的時間與成本。
這看起來是廢話,但有時候忘了「累積」與「堅持」的重要性,我欣然接受各種新方法,但在確定科學理論出來解釋前,或是窮盡一切試錯前,我認為我過去堅持的那個方式會是成功的,只是時間還不夠,努力還不夠。
以世人大多覺得困難的創業來說,若接洽了50間客戶都不買單產品,但如果今天接洽了500間、5000間,更甚至全台灣所有企業,全球所有企業,這樣的結果,會還是都不買單嗎? 只要這件事情機率不等於0,遲早會成功。
對我而言,成功的定義相對單純:以量取勝。我認為這是邁向成功的前提條件──再多的方法與理論,都不及那份願意大量嘗試、勇於犯錯並不斷累積經驗的決心。若缺乏這份決心,即使一件事最終有成功的可能,也未必等得到那一刻。
然而,每個人的停損點與可動用資源不同,而人性中的惰性,也讓「追求快速且不願犧牲的成功」成為某些人支持的論述。
以量取勝的實務挑戰
這種以量取勝的思考途徑,只能確保「最終結果不等於 0% 的事件」一定有成功機會;理論上成功的可能性是100%,但實際成功率並非絕對 100%。由於你的資源與心力有限,每個事件的成功率自然有所差異。因此,能否在投入資源與心力之前或是過程中,辨識出該事件最終的成功機率——是 1%、10%、25% 還是 80%——才是真正的學問。
在既有資源條件下,若盲目追求僅有 1% 成功率的目標,除非其效益足以匹配你畢生追求的價值,否則通常不符成本效益。然而,在實際投入時間與精力之前,或進行過程中,往往難以精準預測最終成功率與停損點,我們也容易因一時衝動陷入「再給我一個月就能成功」的心態,或因已投入的成本與時間而產生「再堅持一下也許就成功」的想法。但此些時刻點的資訊,已經足以判斷懸崖勒馬,將剩餘的投入心力與資源所收回了。
事實上,每個你渴望成功地的事件在通往成功的不同階段,都應設下明確的停損點,才能理性判斷是否繼續投入主觀情感,並決定是否值得追求你所定義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