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故事用的,不是頭腦而是靈魂
「嗯…我覺得那個人的談吐,沒什麼魅力欸…」你邊滑著手機邊說。
一樣是在Youtube上說書,有人講得讓人點頭搗蒜,有人只是照本宣科;一樣是在講顯化,有人講得膚淺枯燥,有人卻能形容得活靈活現。每個故事本身其實都是中性的,差別只在於:是否能有一個有趣的靈魂來詮釋。這個有趣的靈魂往往自帶 X factor。並且會無意間將這個X factor帶入他們的感知,以其為作品的「原力」,無論是嚴謹冷靜的科學導論,還是熱烈的情慾小說,一部作品若缺乏 X factor,就很難真正吸引人。只有當知行合一,這股原力才能被迭代、淬鍊,最終誕生出絕妙的作品。「X factor」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特質,使人或作品自然而然顯得獨特、有魅力,並吸引資源與世俗的成功。(關於魅力請點這篇)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X
X通常被拿來代表不確定、神秘、未知。「X factor」這個概念最初出現在 Scott Adams 2013 年出版的《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 Kind of the Story of My Life》。在書中,他提到自己歷經多次失敗仍能成功,關鍵之一就是這股難以解釋的 X factor。因為實在說不清楚,只能簡單下結論:「就是因為有 X factor,所以成功了」。接下來,我們將 X factor 暫譯為「X元素」。
先撇開怎麼去定義「成功」,X元素會帶來什麼現象呢?
舉例來說,一首流行單曲,或許混音平庸、歌手唱功不怎麼突出,樂器錄音品質也普普,卻讓許多人「就是愛這味」。來扮演一下事後諸葛:也許是演唱的聲線很入魂,或是因為各種瑕疵搭在一起反而造成一種無法取代的濃烈情感。我甚至還認為,流行歌曲的寫作潛規則:「弦律要簡單、要朗朗上口」──其實只是因為評論者不懂歌裡真正的 X元素,只好去描述他們能看到的表層現象。
內在光芒
如果從墨應系的觀點來看:當一個人真正看見並理解了自己的個體性,並把它展現出來,他的作品就會自然發光,激勵人群、吸引機會。
X元素不是靠頭腦硬加的,而是創作者賦予作品的一股獨特性。這股特質足以激勵他人;當人從制約中醒來,從社會螺絲釘轉變為發光的螢火蟲,他便不再任憑命運擺佈,而是能敗部復活,主動創造自己的實相。作品中帶有這種特質,自然能在茫茫紅海中脫穎而出,不需過度推銷,就能吸引大家的關注。
這裡有個重點:有 X元素的作品,最初只會吸引並讓「一小撮」人很喜歡,而不是馬上爆紅;爆紅是一個個小小的X元素所累加出來的現象。爆紅是迭代出來的結果,不是起因。
X元素三原則
X元素= 情感表達驅動 × 個體性創造 × 渠道之流。
缺一則弱。三者齊備時,會形成一種跨越通則、文化與傳統的吸引力。
1.情感表達驅動
當一個主題讓創作者內心真的動了情、不說不過癮,觀眾才能感受到同樣的悸動。
你可以從”顯示者四通道”來體會:
- 「我一定要把那股情感(慾)經驗分享出來」
- 「我一定要表達我的獨特情懷」
- 「我非得傳遞這東西的獨特價值」
- 「我要用生命來顯示我對它的熱愛」
作品中若帶有這種內在推力,它就會自然而然產生感染力。
2.個體性創造
你是誰,來自於你的個體性。有興趣的,研究一下自己的個體閘門與通道。
一個作品必須帶有創作者獨特的烙印,而非只是技術正確或複製公式。即使是再熟悉的題材,也要滲入獨有的觀點、語言或風格。當人們聽到或看到你的作品,能不能馬上說「這就是他的味道」?
再怎麼大眾化、淺白的知識,只要是有趣的靈魂來敘述,也會變成生動的故事。作品中的個體性發揮,是最關鍵的一點──你作品當中的「你」,在哪裡呢?
3.渠道之流
遠離社會與Pendulum的制約,降低對於結果的「重要感」,(更狠一點是"失去自我重要感")才能接近那股流。表意識與無意識一起共工的那個當下(人格水晶與設計水晶甘願攜手合作),你才會是宇宙的渠道。
真正具備 X 元素的作品在創作或表演過程中會顯得自然、帶給創作者愉悅,也讓觀眾感受到活力。你的作品是否能讓人覺得流暢──不是用頭腦硬擠,或依靠 AI 蒙混拼湊,而是生命力從作品中自然地流淌出來?在創作的時候,你似乎也不怎麼費力,甚至有那種「當時的我只是一個渠道啊」的感覺。當然,我們可以靠意志力來改幾百次產出「好產品」,但能夠與人共鳴、橫跨時空的作品,往往不是「想」出來的,而是「流」出來的。
當你讀到來自那股「流」的文章,你會覺得文章讓你怦然心動;當你聽到來自那股「流」的音樂,你會不自覺想要跟著唱。
結語
如此,你可以用這「X元素三原則」來審視你自己的創作、或是去觀察別人的作品,或是去剖析自己「我為什麼會喜歡這個藝術家?」。祝大家在創作的道路上,能得到X元素的支援,下筆創作有如神助!
#X元素三原則的靈感由萬維鋼博士一書《佛畏系統》相關章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