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吃飯配新聞的台灣人
在台灣(或是世界其他地方)只要一聊起政治,往往就容易起衝突,甚至讓原本親近的親友陷入很尬的局面。但如果我們能多一點覺察,就會發現:政治其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厚黑深水,它不只是組織權力的運作,而是深深地根植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情感、身份認同、文化背景與生命經驗裡。
你有發現台灣人很愛看政論節目嗎?不只是長輩愛看政論節目,其實只要你晚上八、九點還在外面吃飯,走進街邊小吃店、飯麵館,很可能電視上播的都是新聞或政論。這是台灣這自由之島的特色。
台灣是一個(政治、宗教、藝術)精神能量非常濃厚的所在。從1949年政權遷台以來,社會一直處在一種高度緊張與高度自由並存的尷尬狀態——我們享有自由,也同時面對歷史、意識形態分歧與身份認同的張力。
所以,政論節目成為了某些人情緒的出口。當生活中缺乏可以傾訴、表達的空間時,政論節目裡那些慷慨激昂的名嘴,彷彿在替觀眾把心裡的痛苦或希望大聲說出來。類似人們傷心的時候喜歡聽慢歌。你不覺得嗎?有時候那些批評政治人物的語氣,其實和我們批評上司或老闆時很像──政論節目,成了一種投射,也是一種陪伴。
情緒是政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們很難邏輯理性地談政治,因為政治從來就不理性。歷史都是勝利者寫的,並且還充滿滿滿的勝者情緒。從我們口中說出來的政治,早就裹著滿滿的情緒,而情緒是人最難管理也最真實的動能。
情緒的運作其實很像一種「包裝」:我們用情感為某件事情裹上一層又一層的外衣,時而煩躁,有時是悲傷,有時是緊張、不滿、憤怒與厭惡。等到這個「糖衣炸彈」包得差不多,我們甚至都忘了原始的事件是什麼,只剩下那個火球般不知道是禮物還是炸彈的東西──燙手、易燃、旁人無法碰觸。情緒,才是最大的權威。
這也是為什麼,政治活動的動員,常常要依賴大量的群眾情緒。因為人會為自己情緒所認同(共振)的內容站台與奮鬥(在古代還會有人願意為之犧牲呢)。情緒能讓一個議題「凝聚能量」,這就像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擺錘(Pendulum)(相關文章點這裡)。無論你是支持還是反對這個擺錘所設定的立場,你都正在提供它能量。只要你情緒上被它引動,你就是它正在汲取能量的一部分。意思就是說,越多人參與、越多人討論、憤怒或激動,這個政治擺錘就盪得越大,越有力。
說到底,什麼是政治
政治不只是「權力遊戲」或「政黨鬥爭」,它的本質是人類靈性的展現。是的,你沒有看錯,政治的本質是靈性。
自古以來,政治的唯一目的,是為了創造一個「能夠讓生命和諧、快樂、和平地被經驗」的系統。打從繩紋時代,政治就是被用來執行「我們大家都可以活得好好的」這件事。在那個時代,甚至還沒有「國家」或「民族」等意識形態。所有政府的創建,其根本原因都是為了保障人們能夠經驗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無論政府形式如何不同,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少數極端專制或軍權政府例外)。簡單來說,政治就是:一群人,確定了有東西需要被保護,並且立下制度來保護它。從這個角度來看,政治就是個人靈性觀點,在群眾之間的展現。
你的政治觀點,就是你在用行動告訴世界:「這是我想要保護的生命價值。」因此,當你在表達政治立場時,其實是在說:「這就是我。」這使得政治對話變得格外敏感,因為我們會本能地捍衛「我是誰」。你其實只是藉由喊著支持某個政黨來代表你是誰。所以,要與朋友談政治而不衝突,第一步是:不再視「政治對話」為一場輸贏辯論,而是視為一場靈性的對話練習。
該怎麼開政治話題?
首先,要先放下「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要說服你」的念頭。政治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每個人生命經驗累積出來的世界價值觀、身份認同的靈性綜合體。與其在對話中急著辯贏,倒不如練習去聽見對方話語背後的恐懼、想保護之物,與愛。
當你開始願意這樣去感覺,你就不只是談政治,而是練習理解一個人整個的生命背景,以及他推出來可以代表他的事物。就像有物質也有反物質,這個世界也有生命之道(Life Line),也有替代空間(Alternitive Space)。所以,在言談當中,最大的智慧就是:我的觀點固然是對的,對方的觀點聽起來顛倒,但也是對的。這就是神聖二分法──因為生命的本身就是二分的──在同時同地,兩個顯然矛盾的真相可以並存。
再來,我們要學會不被擺錘(Pendulum)引動。可以關心時事,可以發表意見,但不要再無意識將自己的情緒包裹在想要包裹的議題上。這需要絕佳的覺察力,也是一種修行。當你發現自己因為一場新聞報導或一篇政論而心情大受影響時,試著深呼吸,問自己:「這是我的正常情緒,還是我正被某種政治Pendulum吸取能量?」。
以上面這些心境去進行茶餘飯後的政治討論,想必可以讓大家不但不會失去舊朋友,還能結交很多新朋友──即便你們支持的政黨有所不同。
政治,靈性
「政治其實是集體「更大的我」的顯化」一個社會怎麼選擇它的領袖、制度與價值,就是集體意識的廣大延伸。當我們談政治,其實也是在審視自己對「什麼是好生活」、「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幸福」的不同定義。如果你願意,你會發現:談政治,其實可以是一種非常深刻的自我認識與人我理解的旅程。從此,你不再急著劃清立場,而是學會用心感受對方——從感覺(Feeling)開始,我們才真正開始參與這個世界的轉變。
因此,政治活動的重點,不在於去證明誰是錯的,而是基於對「你是誰」及「你選擇成為誰」去創造一種新的實相。當所有的人類都能夠活出這種合一的真理時,將會消弭紛爭並帶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