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須控制現實,只需看見它正悄悄地邀請你,參與其中。
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明明深信不疑的事,卻總是帶來與你期望相反的結果?7月底的墨應系交流會,我們正好聊到了這個關鍵──『Excess Potential 過剩潛能』與『Balance Force 平衡力』。
每次月底的墨應系交流會,都覺得是在發佈「多世界詮釋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of QM)」壓縮包。不但有人類圖知識,還有更多的閱讀心得以及生活浮光掠影。在這個 AI 與多元媒體交織的時代,許多人早已為了科技犧牲了自己真正的生活,但是對於每個月底願意騰出一個小時來聽聽這場質地精純、先求不傷身才求效果的「精神浮世繪」,我應該還沒讓親愛的讀者們空手而歸過(吧?)。8月份的寶山入口開放時間訂在8/28── 20:30,報名連結按此(付費訂閱讀者免費)。
7月底的交流會,談到了《Reality Transurfing》 所提出的「Excess Potential(過剩潛能)」與「Balance Force(平衡力)」的交互作用。很明顯地,投射者與顯示者聽起來真是特別有感──開放薦骨就是這樣。說到底,『不知止』與『過度熱心』大概就是製造過剩潛能的最佳範例了。讓我們一起科普一下,讓這兩個概念更有感:Excess Potential 過剩潛能 (以下簡稱EP)
當一個人非常看重自己(自以為是的內在重要性)或外在事物(外在重要性──就是功名利祿唷)時,就會產生EP。不只是這樣,當對於什麼事情有強烈依賴的渴望,尤其是內心認為某事無法實現而產生恐懼時,都會產生EP;另外一方面,將事情過度美化神化,賦予不切實際的品質,也會產生EP。最讓人忽略的,也是最能產生”純EP”的,就是內疚感。當然,拼命滑手機也會。簡言之,當一個人「自以為是」般地試圖違背事物的本質、強行控制結果時,就產生巨大的EP。
Balance Force 平衡力(以下簡稱BF)
不是人類意識,而是一個自然法則──100%就是「反者道之動」。它的目標是消除能量場中的「不均衡」與「局部干擾」。這是EP所導致的一個作用。BF會導致與個人最初意圖或渴望截然相反的結果。古有明訓:「怕什麼、來什麼」「越是抵抗,越是存在」──越執著,反而越容易失去;太過期待一件事,反而會讓結果與初衷相反。
其實,在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阻力、不幸和衰運,幾乎都可以說是BF在運作。它如此這般拆掉你一手在生活中打造的神話,並沒有別的意思,它只是要消除EP,而已。
QA
很多人一聽到「別控制」,就會反射性地想:「那我們難道什麼都不做嗎?」如果我被騷擾、被冒犯,也不能反應嗎?這正是我們在交流會中討論的核心之一:「不控制」不是躺平,而是一種比控制更高階的參與方式。然後,交流會的讀者就提問啦~我也藉著這個機會讓回答更圓滿:
Q:那不控制,只反應呢?
A:「不控制」不是「完全被動」,而是不製造內外重要性而導致EP,讓顯化順著Alternative flow而來;「只反應」若是出於中立的觀察與行動,倒也是合乎中道的(中道其實就是《Transurfing》的精神)。但若你是無意識地生物反射、處於慣性脾氣毛病,那這股反應也是不自覺地,讓外部環境控制你。
真正的關鍵是「有意識參與」:有意識地選擇「不動」或「回應」,而一昧順從。不是要你「一手控制人生」,而是要你等待來自各處的正確訊號,依照自己的內在權威來行事。真正的自由不是完全控制,而是在不製造EP中,保有選擇的人生。
「你不是來消極接受Program安排的,你是來共同創造的」
Q:如果是被騷擾,也不反應嗎?
A:當你「覺得自己是受害者」、「這件事極為重要」、「我必須戰鬥」——是的,這的確創造了EP。但這不代表你什麼都不該做,而是:你要在不創造情緒仇恨、不強化對立能量場的情況下,冷靜地移動並改變情境。若你是根據內在權威行動,那麼你會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不」、該設下界線、該離開。比如投射者不應主動戰鬥,但可以明確說出:「這絕對不是個邀請」(在人類圖裡,投射者需要被邀請才行動)。再說,被騷擾而不反應,其實是「背叛自己的神性(設計)」。回應不需帶恨,但必須帶清明的「有意識的選擇」。你可以說不,並仍活在愛的頻率中。
當遭遇騷擾或侵犯時,「不反應」並不是「不處理」,而是:不以憤怒與仇恨製造更大EP,而是用清晰果斷、不牽扯過多情緒的方式劃界、移動、離開,保護自己的神性(設計)。
用愛與內在權威出發的「不允許」,本身就是正確的反應。拒絕,當然也可以是愛的一種形式。
我們月底線上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