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人提出「寫作品牌」這個概念,對我而言,這並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早在許多年以前,真正懂得經營創作的人就已經在實踐,只是做的人不多、懂的人更少。絕大部分的作者仍停留在「作品」與「靈感」的層次,卻沒有意識到,寫作其實也能是一種品牌經營。

如果我們把「寫作品牌」的進程拆開來看,它可以分成五個階段:
- 獨特
- 親切
- 流行
- 文化
- 藝術
第一階段:獨特 —— 建立辨識度
所有品牌的基礎就是「辨識度」。若你沒有辨識度,就不會有人記住你,更不會有人將你和特定的價值或感受連結起來。那麼,怎樣才算有辨識度呢?
很多人會提出各式各樣的方法:
- 有人說要有鮮明的寫作主題;
- 有人說要有特殊的語言風格;
- 有人說要跟風潮接軌,才能引人注意。
這些說法都不錯,但最核心的一點其實只有一句話:讓人認識你。
辨識度的建立,本質上就是一種「認識」的累積。舉例來說,如果一位作者專門寫股票投資的文章,談的永遠是如何賺錢,那他就容易被讀者記住。畢竟,投資與金錢是每個人都關心的事,這樣的題材天然具備高度的辨識度。反觀文創領域,若只是日常的抒情散文、旅行記事或心情分享,就很容易淹沒在人海裡。
辨識度的唯一方法:定時定量
那麼,要如何真正創造辨識度?我認為答案只有一個:定時定量。
俗話說:「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只要你在市場中持續出現,時間自然會替你篩選出屬於你的讀者群。廟口的老麵攤若經營五十年,它自然而然就成為當地的記憶,因為市場不斷地替它清洗、淘汰,留下來的就是辨識度。
寫作品牌也是一樣的道理。你若能定時定量地推出作品,長時間被讀者看見,就會逐漸建立起他們對你的熟悉感與期待感。這和靈感無關,也和天分無關,關鍵只在於你是否願意持續持續發表作品讓人認識你。
事實上,很多人缺乏的並不是才華,而是「出現的頻率」。每天寫、每週發,這樣的規律會成為一種節奏,一旦讀者習慣了這個節奏,你的辨識度就會自然浮現。
第二階段:親切 —— 建立連結感
當你有了辨識度,下一步就是讓讀者對你產生「親切感」。辨識度讓人知道你是誰,但親切感讓人願意靠近你、喜歡你。
這個階段的關鍵在於:不要只是冷冰冰地傳遞資訊,而是讓讀者感覺到你是「人」,而不是「機器」。
- 你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與失敗,讓人覺得真實;
- 你可以和讀者互動,回覆留言、交流想法;
- 甚至在作品中適度露出情感的溫度,讓人感到被理解。
親切感的累積,往往會使讀者願意長期跟隨你。這和第一階段的「被記住」不同,它是一種「願意留下來」的力量。
第三階段:流行 —— 進入大眾視野
若能走到第三階段,你的作品或觀點就有機會被更多人引用、分享,甚至成為流行元素的一部分。這個階段的代表特徵是:你的作品超越了固定讀者圈,被更大的群體注意到。
舉例來說,一句獨特的金句、一篇極具時代感的文章、甚至某種鮮明的寫作形式,都可能讓你進入「流行」的階段。當大眾在社群中轉貼、討論,甚至模仿你時,你的品牌力便自然擴散開來。
但要注意的是,流行往往是短暫的。若想持久,必須有更深的價值支撐。
第四階段:文化 —— 成為一種符號
當一位作者的作品長期影響社會,甚至能與某種生活方式或價值觀劃上等號,那麼他就進入了「文化」的層次。這種影響不再只是流行,而是沉澱為一種符號。
例如村上春樹的小說,不只是文學作品,更形成了一種「村上文化」,代表一種孤獨卻又浪漫的生活態度。這就是從「流行」上升到「文化」的過程。
文化的形成需要時間,也需要深度。不是一時的聲量,而是長久的積累。
第五階段:藝術 —— 最後的昇華
最高的階段,是「藝術」。當一個作者不只是影響讀者或社會,而是能讓作品穿越時間,成為人類普遍的精神財產,那便是真正的藝術。
藝術的特徵在於:它不再依賴市場的需求,也不在乎是否流行,而是以獨特的形式表達人類最深層的情感與思考。這是寫作品牌最終極的境界,也是極少數人能達到的地步。
心語:品牌需要時間,沒有捷徑
回到最實際的問題:要如何開始?答案其實很簡單,卻也最難做到——定時定量。
每天寫、每週更新,無論靈感如何,都要維持穩定的輸出。時間會自然篩選出讀者,市場會替你建立辨識度,而辨識度才是品牌的根本。
很多人急於求成,想要一步到位,卻忽略了品牌的形成本來就需要長時間的堅持。你若能堅持第一階段「獨特」的建立,持續走下去,就有機會跨過親切、流行、文化,最終走向藝術。
寫作品牌不是口號,而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唯一的問題不是「能不能做到」,而是「你願不願意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