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澈見善寫手專欄】教練講師/鍾榮中
緩和氣候變遷的所有對策上,降低碳排應該是全球共識最普遍的意識,而歐洲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撩起全球的「碳神經」,為了國際貿易許多國家或營利事業都開始將碳排的管理機制納入政策。
美國第47任總統-川普,對著公共媒體直接批判氣候變遷是大騙局的論述出現,雖然不意外但還是讓全球憂心忡忡,因為各地的天然災害頻傳而且越來越激烈,如台灣在本月颱風丹娜絲是120年來第一個在嘉義登陸的颱風,造成中南部超級嚴重的風災,尤其整個電力系統大崩潰造成的生活大亂訊息讓大家驚嚇不已。這都是非單一事件,是全球區域氣候已經開始出現轉變,這讓氣候變遷已經過了安全轉折點的說法更形明確。
緩和氣候變遷的所有對策上,降低碳排應該是全球共識最普遍的意識,而歐洲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撩起全球的「碳神經」,為了國際貿易許多國家或營利事業都開始將碳排的管理機制納入政策,尤其全球性的氣候峰會(COP)由IPCC引導推動並發行氣候變遷報告以供全球制定政策時引用參考,在幾次的氣候峰會中制定出許多全球系的減排的政策決議。但依據2023年(杜拜COP28)通過第一次全球盤點,其結論為「整體進展不足,承諾近十年加速行動」。需要全球在未來十年加速減排行動,否則2050年全球淨零碳排的目標將無法實現。
這樣的情境背景下台灣是國際社會的一員,理當無法度身事外,所以台灣也自行提出NDC減碳目標及相關政策。台灣目前淨零排碳的政策完成進度如何?依據行政院淨零排放平台揭露,2022年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285.97百萬噸CO2e,全球排碳排名第22名。這樣的成果其排碳產業比例以能源部門佔比高達90.9%最為鮮明,而如果以電力能源來分析2020年各主要部門用電量佔全台用電量的九成。
工業部門:佔總用電量約55.6%,是最大的用電部門,服務業部門:佔總用電量約17.1%,住宅部門:佔總用電量約18.5%。在工業部門內部,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用電量最高,佔整體工業用電量的22.6%。這樣的統計資訊可以理解台灣的主要排碳產業是製造業,這是台灣目前產業結構的盲點。
再檢視台灣電力系統的供應單位台電的發電結構如下圖(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署),可以發現2024年火力發電已經高達81.6%的驚人比例,如果再加入2025年的非核家園的政策實現,台灣的火力發電應該超過83%,這麼高的高碳排發電結構勢必讓台灣的電力排碳密度高居不下。

台電的發電結構
依據台灣目前的能源政策現況,第一階段的2023年排碳目標的驗收期即將到來,其實現的機率不高。那身為只能在這大環境條件下忍辱偷生的私人企業該如何應對,改善自己組織的能源密集度,大力的推動提高能源效率達成節約能源目標,以降低耗能量進而緩和排碳量。依據國際能源組織(IEA)發佈的能源技術觀點指出,在欲讓地球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碳的關鍵技術中,以提高使用能源端效率佔比47%比重最高。所以不要耍嘴皮子,不要管國際的爛攤子,不要管氣候變遷是大騙局的肖話,自己的公司自己救,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自己公司的能源使用效率,這是利地球又利自己的「好康耶!」。
閱讀推薦:2025/07/16《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41712
標題:六大部門減量行動方案出爐 民團:需釐清綠能困境、先辦政策環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