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獲得多項艾美獎的《混沌少年時》其實與厭女文化相關?!讓Fante用1分鐘,來帶你一探究竟!
劇情和厭女竟相關?

(圖片來源:google image)
《混沌少年時》劇中13歲的男孩傑米,被指控謀殺了同學凱蒂。從故事中可以看出,傑米的行為並非純粹的個人暴力,而是與他所處的現代的社會環境、網絡文化,以及和厭女的觀念息息相關。
根據上野千鶴子《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書中的觀點,厭女症的根源來自於男性對於「女性化」的恐懼,這使得男性透過貶抑、控制甚至暴力來維護自己的陽剛身份,從第三集傑米與臨床心理學家布萊妮的對話,他的談話內容語氣的微妙轉變,都明顯地呈現了他在這種性別框架下的壓抑與抗拒。挑戰男性支配下的女性

(圖片來源:google image)
與此同時,Kate Manne的理論提供了另一個理解厭女症的角度,厭女症的作用在於懲罰那些不符合「理想女性」形象的女性,特別是對不順從、不服從,或試圖擁有自主權的女性。從這個視角來看,凱蒂作為一名具有自主意識、不輕易屈服的女孩,正是這種懲罰機制的受害者。而傑米對她的敵意與暴力,則可視為對她違反性別規範的壓制。
紅藥丸是什麼?

(圖片來源:google image)
現今許多年輕男性透過網路接觸厭女內容,從劇中也有提及的「紅藥丸」(Red Pill)到「厭女社群」(Misogynistic Communities),強化了「女性應當服從」、「男性應該主導」的觀念,並將女性描繪成「敵人」或「資源」。
紅藥丸(Red Pill)主張男性應脫離傳統的兩性關係與社會期待,退出戀愛與婚姻,專注於個人目標與生活。他們提倡擺脫女性與「女本位社會」對男性的依賴與剝削,認為只有拒絕參與這場「不公平的遊戲」,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幸福,並避免在女權主導的世界中被媒體洗腦。
女性內化厭女文化

(圖片來源:google image)
除了男性加害者的問題,上野千鶴子指出,女性有時會透過貶低其他女性來獲得男性認可,這種現象被稱為內化厭女情節(Internalized Misogyny)。
例如,日本的「良妻賢母」文化,鼓勵女性將自身價值建立在是否符合男性期待上,並將不符合此標準的女性視為「異類」。選擇不婚、不育的女性,則常被貼上「剩女」或「行き遅れ」(嫁不出去的女人)等污名標籤。
這種內化的厭女心理,不僅加劇女性之間的敵意,還讓女性在父權體制中成為壓迫他者的工具,無形中鞏固了男性霸權的延續,卻忽略了自身也是受害者。
直視現代社會議題

(圖片來源:google image)
《混沌少年時》不只是探討青少年犯罪,也是一面映照社會性的鏡子。這些議題並非虛構,而是真實世界中不斷上演的悲劇。劇中的傑米可能不是「天生的兇手」,但他所處的環境、文化與社會結構,讓他走向了這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