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雖在《DSM-5》中已納入自閉症光譜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但其語言特徵仍具有研究與臨床上的辨識意義。與典型發展者相比,亞斯伯格症者的語法(syntax)與詞彙(lexicon)能力多數保持完整,能夠正確組句、使用時態與專業詞彙。然而,在語用學(pragmatics)層面,他們表現出顯著困難。語用障礙使得他們雖能「說」,卻難以有效地「用語言與人互動」。
一、語言結構完整,但語用受限
亞斯伯格症者在基本語言結構上沒有明顯落差。然而,他們常難以掌握語言的社交功能,這種現象被臨床語言學稱為 「語用語言障礙」(Pragmatic Language Impairment, PLI)。這意味著,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法自然運用語言去回應、暗示或調整談話內容。例子:
朋友說:「外面天氣真好啊。」
一般人會理解這可能暗示「我們出去走走吧」,但亞斯伯格症者多半僅理解為字面意義「天氣不錯」。
二、隱喻、幽默與誇張的理解困難
語用障礙使亞斯伯格症者傾向字面解讀,難以掌握比喻、諷刺或幽默的隱含意圖。Happé(1993)的研究指出,自閉症光譜者在隱喻理解測驗中表現顯著低於同齡人,顯示其在「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上的侷限。
例子:
朋友說:「你真是個小太陽!」
亞斯伯格症者可能困惑,不知道這是一種「象徵溫暖、稱讚」的隱喻。
三、對話輪流與主題維持的挑戰
亞斯伯格症者的對話常顯示 「話題持續」(topic perseveration) 與 「輪流失衡」(turn-taking imbalance)(Tager-Flusberg & Anderson, 1991)。他們容易執著於個人興趣話題,即使對方缺乏興趣,也難以切換主題或回應對方問題。
例子:
朋友問:「你週末做什麼?」
亞斯伯格症者回答:「我昨天去看火車展,還記錄了每個車型…」──雖然答非所問,卻反映了興趣導向。
四、語音與語調異常
語音學研究發現,亞斯伯格症者的語調範圍往往狹窄,聲音偏向單調(monotone),缺乏自然的抑揚頓挫(Shriberg et al., 2001)。這讓即使語句語法正確,也容易被誤解為冷漠或缺乏情感。
例子:
「我很高興見到你」 → 以平淡聲調說出,常被認為不真誠或冷淡。興奮時會忽略說話的場合與音量。
五、社交敏感度不足
亞斯伯格症者雖能使用禮貌語,但對情緒語境的敏感度較低(Klin, 2000)。當對方表達情緒需求時,他們可能回應形式正確,卻缺乏情感共鳴。
例子:
朋友說:「我今天很累。」
一般人可能安慰:「那你休息一下吧。」
亞斯伯格症者可能僅回應:「你工作幾個小時?」──忽略了對方需要支持的訊號。
結論
亞斯伯格症者的語言能力表面完整,但在語用功能上存在核心障礙。他們能正確使用語法與詞彙,卻難以掌握語境、理解隱含意圖或依據社交情境調整語言。對他們而言,語言並非自然而然的交流工具,而更像是一套需要刻意學習與模仿的「外語規則」。
📚 參考文獻
- Happé, F. G. (1993).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theory of mind in autism: A test of relevance theory. Cognition, 48(2), 101–119.
- Tager-Flusberg, H., & Anderson, M. (1991).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gent discourse ability in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2(7), 1123–1134.
- Shriberg, L. D., Paul, R., McSweeny, J. L., Klin, A., Cohen, D. J., & Volkmar, F. R. (2001). Speech and prosody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nd Asperger syndrome.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4(5), 1097–1115.
- Klin, A. (2000). Attributing social meaning to ambiguous visual stimuli in higher-functioning autism and Asperger syndrome: The social attribution task.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1(7), 83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