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良太郎|仙台
這兩天,H1B新政策的突然落地,像一顆投入湖心的巨石,瞬間激起了萬丈波瀾。朋友圈、小紅書、微信群裡全是「趕回美國」「改簽」「下機」的急促消息。有人說,還沒辦登機,就趕緊打車回家;有人說,在舊金山飛往馬德里的航班上,登機即將起飛,幾十位印度工程師忽然要求下機;也有人在上海出差,護照還在領事館裡,心急如焚。
一紙政令,立即生效。這不是過渡,不是給緩衝,而是硬生生把成千上萬的H1B持有人推向一個「要么回美國,要么風險自負」的選擇題。這種劇烈的震動,放在美國當下的政治語境裡,其實不難理解。新政府要做給選民看的,是一種「我在收緊,我在把工作留給美國人」的姿態。但對我們生活在東亞,特別是日本與台灣的人來說,這個政策的出台,帶來的連鎖反應,可能比很多人想像得還要深遠。
一、美國對人才的「反向收緊」
過去,美國是全世界最穩定的「人才磁鐵」。H1B不僅是一紙工作簽證,更像是「進入美國夢的入場券」。尤其是印度與中國,幾十年來源源不斷的工程師、科研人員湧入矽谷,支撐了美國的科技霸權。
但現在,政策風向突變。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美國不再無條件張開雙臂接納,而是要開始「篩選」甚至「驅趕」。這是一種保守化的信號。
對日本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撿漏」的機會。日本少子化、高齡化的困境已經讓產業界發愁不已,本土年輕人不足以支撐科技產業的需求。過去,日本在吸引外國專業人才方面,遠不如美國有吸引力。但如果美國「關門」,日本就有可能在高端人才市場中獲得喘息之機。
問題在於,日本的制度環境,能不能接得住這批流動出來的人才?光靠「在留資格」的寬鬆是不夠的,還需要工作環境、社會氛圍的改善。否則,這些人頂多把日本當成過渡站,最終還是要往歐洲或其他地方去。
二、台灣的「雙重機會與挑戰」
台灣的處境比日本更微妙。首先,台灣一直是半導體與硬體供應鏈的重鎮。美國收緊H1B,對許多曾在矽谷打拼的台灣工程師來說,可能會形成「回流」的壓力。這種回流,對台灣企業是機會,可以短時間內獲得大量具備國際經驗的人才。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台灣的薪資水平能不能留住他們?環境能不能容納這些帶著國際視野的人?如果政策不跟上,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回來的工程師又會尋找下一個出口。
另一個層面,台灣與美國在地緣政治上的緊密關係,使得這項政策會被放大解讀。有人會覺得:美國是不是在「收攏隊伍」?是不是要把海外的高技術人才集中到本土,以便在未來的大國競爭中,不至於外流?這樣的趨勢,會讓台灣的年輕人更深刻地意識到,自己要在美國工作,門檻將越來越高。
長遠看,這會促使台灣社會更現實地面對一個問題:我們究竟是要繼續依賴美國市場,還是要建立自己的自主產業循環?
三、東亞的共同課題:不確定性的時代
對於東亞整體而言,H1B政策的突然收緊,其實是一個縮影。它昭示了一個更大的時代背景:美國在全球化中的角色,正在由「推動者」轉向「控制者」。它不再是無限制的開放市場,而是隨時可以拉閘斷電的監管者。
這種不確定性,對於日本、台灣、韓國,乃至整個東亞的科技產業,都會帶來深遠影響。因為我們的年輕人不再能簡單地說「我去美國闖一闖」,而是要隨時做好被政策「驟停」的心理準備。
反過來看,這也是一個契機:既然不能再一味依靠美國,那麼我們是否該更加重視本地的教育與產業鏈建設?日本的大學,台灣的研究機構,是否該抓住這個時刻,打造能夠承接國際人才的舞台?
四、生活裡的細微感受
作為在仙台生活了十五年的我,看到這樣的新聞,心裡很不是滋味。想起當年許多朋友,辛辛苦苦考過TOEFL、GRE,漂洋過海到美國,就是為了一張H1B的名額。多少人熬過了漫長的抽籤等待,終於拿到身份,如今卻因為一紙政策,被迫倉皇奔赴機場。
那種無力感,其實每個東亞人都能感同身受。因為我們的命運,總是那麼容易被「大國的政策」牽動。今天是美國的H1B,明天可能是日本的入管法,再或者是台灣的兩岸政策。
我常常想,所謂「歲月靜好」,其實並不是世界真的靜好,而是我們在風雨中努力維持的一份日常。在超市裡買米,在公園裡看孩子們追逐,在小鎮的咖啡店裡翻著報紙——這些平凡的片刻,才是我們能把握的確定。
五、尾聲
H1B政策的突然收緊,不僅是美國內部的政治表演,它更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美國的焦慮,也照出了我們這些生活在東亞的人,對未來的不安。
日本,需要抓住人才流動的縫隙;台灣,需要思考如何把「回流」變成真正的積累;我們每個普通人,更需要在不確定的世界裡,找到一份能夠安身立命的確定。
或許,這才是這場風波帶給我們最深的提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