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護病房」,是個總稱,實際上會依照不同種類,大致上分成各種類型的加護病房,如:心臟加護病房、神經加護病房、兒科加護病房、內科加護病房、與外科加護病房等。而在更大規模的醫院,則可能有更精細的分類;反之,在規模較小的醫院,也可能只有唯一加護病房、且內外科混收。
而這些種種,和大型醫院的高度專科化和分工化,與病患總數量皆有所關連。但相對而言,大多數困難個案,也通常會在大型醫院進行治療,因此確有其需求。
在2025年的6月與8月,在各科輪動的行程中,又再次回到了加護病房。而上次在加護病房學習,已是醫學生最後一年的事情。
學生時期,去過「內科加護病房」與「外科加護病房」。由於內外科病人屬性的不同,實際在參與臨床的過程中,感受也不盡相同。內科通常為共病多的老年人,可能本身已慢性病纏身,伴有心衰竭、洗腎、肺部功能不佳等狀況;而外科則以手術後照護、或創傷病人為主,年齡層較廣。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於某些自身身體條件尚可的病人,外科醫師動完手術將病患們「修理」好了,經過急性期外科加護病房的照顧,狀況若好接著轉普通病房,之後接著有機會出院回家的。
大致上是這樣的。
對比醫學生時期去加護病房,經過PGY的訓練,現在以住院醫師身分輪訓,對於病患病況的掌握度確實比以前多了一些 ─ 其實在6月份與8月份,僅相隔兩個月,便可感受到照顧與了解病人上的差異。即使對於急重症這門專業,要學習的部分還太多,但能夠稍微感受進步,也是令人快樂。
而對比一般病房,加護病房的人生百態,或許又顯得更為鮮明。
病患本身的意願、親情的緊密程度、急轉變化的病情、與醫學的極限,和實務面的家庭支持與經濟能力,交織出難以言盡的不同人生故事。
醫者,或是單純的醫療提供者、抑或是病患與家屬的人生陪伴者,在這個醫學場域中扮演著擺渡人。
而有時也會反思,當自己是當事者時,該如何面對這些病況?這些照顧過的病患,或許在某些層面上,也成為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對於自己的醫學、與人生,在未來的某些時刻,默默地影響著。
(本文圖片由 Google Gemini 協助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