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這條路,許多人會直覺想找人一起走。因為有人分擔風險,好像比較安全;有人分工合作,好像比較快成功。
我過去也曾抱著這樣的想法,於是答應和一位花藝課的同學一起創立品牌。當時的我已有「黛兒姊姊」這個占卜品牌,對於如何經營並不陌生,但時間與精力有限,讓我以為:如果能透過合作來減輕壓力,或許能走得更順。她也告訴我,憑藉她的人脈,我們可以很快推廣課程,讓品牌起步。
然而,這段合作最後並沒有走下去。它讓我深刻體會到,有些路適合一起走,有些只能自己走。而這段經驗,也帶給我幾個想留給準備創業的人的提醒。合夥創業的看似起步順利,卻很快浮現理念的差距
一開始的確有短暫的順利。她透過自己的人脈,幫我們帶來幾堂課,讓我誤以為合作能各自發揮優勢,讓品牌快速成長。那段時間,我甚至開始期待,或許我們真的能把這個品牌做起來。
那種短暫的成就感,就像煙火一樣,繽紛卻稍縱即逝。當熱度退去,我們很快就意識到,僅靠人脈並不足以支撐品牌。
靠朋友帶來的支持很快消耗殆盡,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更長遠的經營方式:品牌要如何被更多人看見?課程要如何持續推廣?我提出與其他空間合作,把課程帶出朋友圈,透過彼此互相宣傳,把聲量累積起來,再一起共享利潤。這在我眼中是最務實的做法,先打好品牌基礎,收入自然會跟著來。
然而,她卻覺得這並不是合作,而是對方必須先付出更多好處。那一刻,我心裡很清楚,我們對「品牌」和「合作」的理解,從根本上就不一樣。這也是我們之間矛盾開始浮現的時候。
回頭看,那些分歧不只是一場合作的爭執,而是一次很真實的提醒:創業中的合夥,並不等於能減輕壓力。相反,它讓我更清楚看見,合作背後需要的其實是更大的承擔。這段經驗最後帶給我四個重要的提醒,我想分享給正在準備創業的你。
提醒一|合夥創業不是分擔風險,而是共同承擔
我之所以會答應合作,是因為心裡想著:同時經營「黛兒姊姊」和新品牌,時間和精力有限,如果有人能分擔,就能減少壓力。起初,她確實透過人脈幫我們賣出了幾堂課,讓我誤以為合作能各自發揮優勢,讓品牌走得更快。
但很快地,我發現壓力並沒有減少,反而更重。除了原本我就要負責的課程設計、作品拍攝、文案撰寫、社群經營,她並沒有打算思考後續的推廣方式,也不願意承擔找合作場地、規劃行銷等工作。結果是:所有該面對的挑戰,最後還是落回到我身上。
那時我才意識到,合夥並不是把壓力對半分,而是需要彼此都願意站在同一個位置,一起面對後續的挑戰。如果缺少這樣的共識,合作帶來的不是支持,而是另一種負擔。
提醒二|品牌要先被建立,而不是先計算利益
當我們需要更長遠的推廣時,我主動提出與其他空間合作。我的想法是:透過異業合作,把課程帶出朋友圈,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我們的品牌。我願意負責撰寫合作提案、規劃活動內容,也期待透過分成制度,讓雙方能彼此互相宣傳,把聲量累積起來,進而開啟更多未來的合作機會。
然而,她卻覺得在和別人合作之前,要先確保對方能提供更多的好處。她並不認為品牌需要先被建立,反而急著計算「我們能拿到什麼」。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對「合作」和「品牌」的理解完全不同。
對我而言,品牌要先站得穩,利潤才會自然跟上;但對她來說,沒有眼前的利益,就沒有合作的價值。這樣的差異,讓我們在推廣策略上不斷卡住,也逐漸成為彼此間最深的矛盾。
提醒三|分工不等於卸責,效率比省錢更重要
我們原本約定好,她負責跑業務和記帳,而我專注在課程設計、教學內容、作品拍攝、社群經營等核心工作。表面上看起來,角色分工清楚,彼此能發揮所長。
但實際上,每當需要採買課程物資時,她總要花很多時間比價,務必要找到最便宜的方案。結果常常因為拖延,錯過廠商的出貨時間,最後變成我得親自跑去取貨,還要額外花時間處理突發狀況。
這樣的「分工」並沒有讓事情更順利,反而讓我還得承擔她沒有處理好的部分。那段時間,我深刻感受到:創業過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為了省下一點小錢,卻犧牲了效率,最後付出的代價往往比想像中還要高。
提醒四|有些路適合一起走,有些只能自己走
隨著時間過去,我除了要顧好「黛兒姊姊」的占卜品牌,還得同時處理新品牌的行銷規劃、文案撰寫、作品拍攝、樣品製作、課程設計與教學……幾乎所有核心工作都落在我身上。
她卻常常以「主管」的姿態挑剔,卻沒有實際投入。合作帶來的不是支持,而是更多壓力。慢慢地,我意識到這樣的合夥模式,其實比一個人獨自經營更消耗。
後來我才明白,真正能走得長遠的合作,應該是「各自經營好品牌,再選擇互相合作」,彼此分工清楚、分潤合理,才能建立健康的關係。經營個人品牌雖然辛苦,但至少方向和步調能自己掌握。有些路適合一起走,有些只能自己走。
創業不只是推出產品或開課程|從合夥失敗到成長提醒
這段合夥創業的失敗,對當時的我來說確實是一種打擊,但現在回頭看,它更像是一堂難得的課。它提醒我:創業不只是推出產品或開課程,更是對經營方式、合作模式與價值觀的長期磨合。
如果你正準備創業,希望我的故事能讓你少走一些彎路。合夥不是不能,但需要雙方都願意承擔;合作也不是單看眼前利益,而是要把品牌慢慢建立起來。最重要的是,永遠記得照顧好自己的步調,因為有些路適合一起走,有些只能自己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