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投資人,我們總想找到一個「標準答案」:一家公司究竟值多少錢?然而,在頂尖投資機構的決策室裡,估值從來不是一道單選題,而是一場深刻的思辨,核心在於「選擇觀看的視角」。
任何一種估值方法,都沒有絕對的對錯,它僅僅是反映一種觀點、一種策略的工具。就像在複雜的棋局中,高手思考的不是哪一步棋「最好」,而是不同棋路下的可能性與風險。
今天,我們將以AI散熱的領航者——雙鴻(3324)為例,深度揭密專業投資機構如何運用他們的「雙重視角」,以及為何在2025年的此刻,他們既要緊盯後照鏡,更要專注於前方的擋風玻璃。估值的兩種視角:建立「安全邊際」與看見「未來潛力」
想像你正駕駛一艘船航向遠方。你需要聲納來探測船底的深度,確保不觸礁;同時,你也需要望遠鏡來眺望遠方的航道,尋找新的大陸。估值亦是如此,專業機構會同時啟用這兩套系統。
視角一:看後照鏡 (聲納系統) — 錨定2025年獲利,建立「基本面底層」
- 這是什麼? 這是一種基於已知事實的穩健評估法。它詳細分析雙鴻在2025年能賺多少錢(預估EPS),並以此為基礎,計算出一個合理的價值。這就像聲納,精準探測公司腳下(今年)的根基有多深、多穩固。
- 為何重要? 在機構的內部中,這被稱為「基本面底層」(Fundamental Floor)模型。它的目的不是預測股價會漲多高,而是回答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最保守、最不考慮未來驚喜的情況下,公司的內在價值支撐在哪裡?」這為龐大資金建立了一道心理和實際的「安全邊際」。
視角二:看擋風玻璃 (望遠鏡系統) — 錨定2026年獲利,捕捉「結構性突破」
- 這是什麼? 這是機構目前研判雙鴻未來性的視角。分析師們普遍認為,2026年將是雙鴻真正「脫胎換骨」的一年。隨著NVIDIA的超級晶片GB200全面放量,液冷散熱將從奢侈的「選配」變為必要的「標配」,這將從根本上改變雙鴻的營收規模與獲利結構。
- 為何重要? 在專業術語中,這被稱為「投資論述」(Investment Thesis)模型。它評估的不是公司「現在的樣子」,而是「它即將成為的樣子」。當一個產業發生典範轉移時,公司的價值會被市場進行一次「結構性重估」(Structural Re-rating),就像一家餐廳從路邊攤升級成米其林,你不能再用舊的標準去衡量它。這個視角,正是為了捕捉這次價值躍升的潛力。
機構視角?為何在2025年Q3,焦點就必須轉向2026年?
許多人會問,直用還沒實現的獲利來估值,會不會太主觀?事實上,這背後有著極其嚴謹的市場邏輯。以下分享思考框架:
- 市場的鐵律:永遠為「未來」定價 (Forward-Discounting Mechanism) 股票市場是一台高效的「未來預測機」。到了9月底,關於2025年的故事幾乎已成定局,其好壞都已反映在股價上。此刻,市場真正感興趣、且能驅動股價大幅波動的,是對2026年「預期差」的挖掘。繼續聚焦於已知事實,將錯失先機。
- 升級的本質:為「蛻變後」的企業估值 (The Nature of Re-rating) 雙鴻的GB200液冷革命,是一次「結構性升級」。公司的潛在市場、產品單價、利潤率都將躍升至新的層級。若仍用2025年的舊標準去衡量,無異於用一匹馬的價值去評估一輛即將誕生的汽車。估值必須錨定在「蛻變之後」的常態,才能反映其真實價值。
- 資金的節奏:與「聰明錢」的動向同步全球的大型基金,在每年下半年都會開始制定下一年度的投資計畫。他們的資金佈局、研究報告,全都瞄準著2026年的潛力目標。將估值視角切換到2026年,是為了與市場上最具影響力的資金保持同一個節奏。
結論:估值沒有對錯,重點是建立你的投資GPS
回到最初的問題:哪種視角才是對的?
答案是:它們都對,而且缺一不可。 一個成熟的投資決策,正需要這種雙重視角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投資GPS。
- 後照鏡視角(2025年模型):幫你設定好「安全路線」,定義了風險的底線。
- 擋風玻璃視角(2026年模型):為你標示出「潛力航道」,指引了回報的上限。
透過理解這兩種視角的存在,你便能從單純的「猜漲跌」,提升到「評估風險與回報」的專業層次。你將能更清晰地構建出自己的投資劇本:知道公司的「底」在哪裡,也明白「天花板」為何而存在。這正是散戶與機構投資者間最根本的思維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