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鴻科技(3324)於2025年9月舉行的法人說明會中,分享了公司在液冷與氣冷技術的領先地位,以及伺服器市場的強勁成長。發言人陳玉玲經理介紹了公司從零件製造商轉型為液冷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歷程,並公布2025年第二季營收成長20.2%,伺服器業務佔比持續提升至60%以上。未來,公司將擴大泰國與台灣產能,深耕AI相關應用,預計2025年伺服器業務將進一步成長。
會議摘要
一、公司概況
雙鴻科技成立於1999年,2005年上櫃,股本為新台幣9.2億元,定位為全方位散熱解決方案供應商。公司業務涵蓋氣冷(熱管、均熱板、3D均熱板等散熱模組)與液冷(水冷板、分岐管、水冷分配裝置、快接頭等)技術,產品應用於伺服器、個人電腦(PC)、顯示卡(VGA)及其他領域。
發言人陳玉玲經理在法說會中提到,雙鴻科技早期以氣冷技術為主,作為純粹的零部件製造商。然而,隨著市場進入液冷時代,公司成功轉型為液冷解決方案提供商(Liquid Cooling Solution Provider),從單一元件供應商進階為系統整合商。液冷技術方面,雙鴻已深耕超過15年,提供包括冷板(Cold Plate)、水冷分配裝置(CDU)、快接頭(Quick Disconnect)等全方位解決方案,滿足客戶對高效能散熱的需求。
公司產品發展歷程顯示,每隔2至3年,雙鴻科技便會進入新的市場領域或技術範疇。例如,從1999年成立到2025年,公司逐步從傳統氣冷技術擴展至液冷技術,並於2023-2025年間進入伺服器與AI相關應用市場,特別是在晶片底層散熱技術(如Microchannel)與高效能運算(HPC)領域的布局。
二、全球布局與產能擴充
雙鴻科技在全球擁有多元化的生產基地,包括泰國(2座廠)、中國大陸(4座廠,位於合肥、廣州、重慶、昆山)以及台灣。泰國廠區目前已接近空間飽和,因此公司於2025年初啟動泰國二期廠房建設,預計最快於2026年3月至8月間投入生產,以因應液冷技術與伺服器市場的強勁需求。
中國大陸廠區與泰國廠區之間採取分工模式,不會因地緣政治限制而影響生產。同時,針對客戶需求,泰國二期廠將新增伺服器液冷與氣冷產線,並擴充NVIDIA相關產品的產能。台灣廠區則預計於2025年農曆年前開放參觀,作為公司技術展示與總部運營的核心。
三、先進技術與產品組合
雙鴻科技在液冷技術上擁有顯著優勢,提供從冷板到水冷分配裝置(CDU)的完整解決方案,涵蓋液對空(Liquid to Air)與液對液(Liquid to Liquid)兩種模式。液對空模式透過風扇散熱,而液對液模式則依賴外部基礎設施(如冷卻塔)進行熱交換。公司在關鍵組件如冷板、分岐管(Manifold)與CDU的設計與製造上,已實現量產並正式出貨給客戶。
此外,公司積極布局快接頭(Quick Disconnect, QD)技術,作為提升產品競爭力的策略。QD技術自2025年下半年起逐步導入新專案中,特別是針對NVIDIA GB300相關產品,旨在優化成本結構與交貨品質。產品組合方面,2025年第二季伺服器業務佔比達到60%,其中液冷產品佔比35%,超越氣冷產品,成為主要成長動能。PC業務佔比約31%,以中高階機種為主,特別是電競相關產品佔PC總營收的80%以上。顯示卡(VGA)業務佔比21%,受新款顯示卡推出帶動,較第一季顯著成長。
四、財務表現
根據法說會提供的財務數據,2025年第二季雙鴻科技營業淨額為新台幣53.06億元,較第一季成長20.2%,較去年同期成長23.9%。營業毛利為新台幣13.87億元,毛利率為26.1%,雖較第一季的27.4%略降,主要受到台幣升值導致的匯兌損失影響(約4.4億元)。營業利益為新台幣6.34億元,營業利益率11.9%,受匯兌影響而較去年同期下降7.7%。淨利為新台幣1.64億元,每股盈餘1.75元,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74.2%。
年度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營業淨額為新台幣157.79億元,年增24.1%,毛利率提升至25.5%,淨利為新台幣19.31億元,年增55.8%,每股盈餘達21.23元,顯示公司整體財務表現穩健成長。
發言人指出,2025年第三季因美元走強,匯兌影響將較第二季緩解,預計毛利率與淨利表現將有所改善。同時,公司致力於降低營業費用率,從目前的14%逐步降至13%甚至12%,以提升整體獲利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