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心血管專家學者齊聚APSAVD大會 聚焦高血脂治療新趨勢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

心血管疾病持續高居全球主要死因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5.6萬名國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且數字逐年上升。為促進國際專業交流並推動臨床治療新知,2025年亞太動脈硬化與血管疾病學會(APSAVD)大會上週於台北盛大舉行,吸引台灣及國際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分享研究成果並聚焦於高血脂治療的新趨勢。

高血脂症是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上週國內外心血管領域專家學者齊聚2025 APSAVD大會,聚焦於高血脂治療新趨勢。

高血脂症是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上週國內外心血管領域專家學者齊聚2025 APSAVD大會,聚焦於高血脂治療新趨勢。

ASCVD非常高風險病人應積極控制血脂

高血脂症是動脈粥樣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腦血管疾病與周邊動脈疾病等,是導致心血管病患死亡的主因。根據最新歐洲心臟學會(ESC)指引,曾罹患心肌梗塞、腦中風或周邊動脈阻塞等「非常高風險」病患,應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控制在55mg/dL以下,甚至更低。APSAVD大會主席、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內科部特聘教授劉秉彥醫師指出,ASCVD非常高風險病患應採取積極藥物治療策略,根據2025ESC/EAS指引,當病患的壞膽固醇(LDL-C)未能控制達標時,應考慮加入非他汀類(non-statin)降血脂藥物治療,非他汀類藥物包括Ezetimibe、PCSK9抑制劑(單株抗體或siRNA)、ATP-citrate lyase抑制劑等。

依風險分級選擇藥物 提升治療效益

健保署配合國家健康政策「三高防治 888 計畫」,並接軌國際血脂臨床治療指引及「2025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自今年9月1日起已放寬PCSK9抑制劑的給付條件。劉秉彥教授表示,目前PCSK9抑制劑的健保給付對象主要是發生急性冠心症或腦中風等急性症狀後一到兩年內的治療,然而對於慢性且「高風險」甚至「極高風險」病患之血脂治療,以目前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選項上恐無法達到理想的膽固醇控制目標。

這類病患的治療選項中,國際血脂臨床治療指引提到的ATP-citrate lyase抑制劑──Bempedoic acid(貝派地酸)近年受到關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發表研究,顯示在臨床試驗中,貝派地酸可降低壞膽固醇,並觀察到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有下降趨勢。雖然目前尚未納入台灣健保給付,但因其作用機轉不同於他汀類藥物,研究觀察中顯示肌肉相關副作用較少,對於他汀類藥物不耐受或需要進一步降脂的病患,國際上被視為潛在治療選項之一。

台灣站上國際舞台 推動血脂治療新世代

健保署與成大醫院共同發表的「2025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在此次大會中獲得眾多國際專家的討論及認同,認為方法相當簡潔扼要,更有助於血脂的整體控制。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此次成功舉辦APSAVD大會,不僅提供最新研究與臨床實務的交流平台,更展現台灣在國際心血管醫學領域的重要地位。隨著臨床治療工具與政策持續進步,期望能有效降低血脂異常所帶來的心血管風險,守護更多病患的健康。

raw-image

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 healthnews.com.tw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健康醫療網的沙龍
0會員
52內容數
健康醫療網每日提供專業健康知識、醫學新知、用藥安全與照護資訊,涵蓋婦幼、上班族、銀髮等族群,邀專家解析重大疾病、養生保健與營養管理,打造全民最佳健康平台。
2025/09/2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根據衛福部統計,肝癌長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前列,僅次於肺癌,位居第二。由於肝臟被稱為「沈默的器官」,患者往往在沒有明顯症狀的情況下,腫瘤就已經悄悄生長;一旦出現明顯疼痛、暴瘦或腹部腫脹,通常已屬中晚期,治療難度大幅提升。三軍總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林煊淮指出,在臨床門
Thumbnail
2025/09/2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根據衛福部統計,肝癌長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前列,僅次於肺癌,位居第二。由於肝臟被稱為「沈默的器官」,患者往往在沒有明顯症狀的情況下,腫瘤就已經悄悄生長;一旦出現明顯疼痛、暴瘦或腹部腫脹,通常已屬中晚期,治療難度大幅提升。三軍總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林煊淮指出,在臨床門
Thumbnail
2025/09/23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35歲女性因母親曾罹患乳癌及甲狀腺腫瘤,在醫師建議下接受甲狀腺超音波檢查,結果發現她的甲狀腺內出現惡性腫瘤,雖然從外觀無法察覺異常,但腫瘤已超過兩公分,經醫療團隊評估後,安排手術切除並搭配放射治療,目前術後恢復情況良好。由於該名女性的家族中具有癌症病史,醫師同時建議
Thumbnail
2025/09/23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35歲女性因母親曾罹患乳癌及甲狀腺腫瘤,在醫師建議下接受甲狀腺超音波檢查,結果發現她的甲狀腺內出現惡性腫瘤,雖然從外觀無法察覺異常,但腫瘤已超過兩公分,經醫療團隊評估後,安排手術切除並搭配放射治療,目前術後恢復情況良好。由於該名女性的家族中具有癌症病史,醫師同時建議
Thumbnail
2025/09/23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 一名70多歲老翁並沒有抽菸習慣,卻長期飽受嚴重氣喘與鼻竇炎困擾,每當氣喘發作時痰液增多、咳嗽劇烈,容易喘不上氣。經檢查發現,其嗜酸性白血球指數高達上千,雖然使用口服類固醇後指數會下降,但停藥後又反覆回升,症狀再次出現,經醫師評估後開始使用生物製劑。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患
Thumbnail
2025/09/23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 一名70多歲老翁並沒有抽菸習慣,卻長期飽受嚴重氣喘與鼻竇炎困擾,每當氣喘發作時痰液增多、咳嗽劇烈,容易喘不上氣。經檢查發現,其嗜酸性白血球指數高達上千,雖然使用口服類固醇後指數會下降,但停藥後又反覆回升,症狀再次出現,經醫師評估後開始使用生物製劑。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台灣111年的死因統計,心血管疾病是女性的第二大死因。更年期階段,女性卵巢功能退化,雌激素分泌減少,這會導致腹部脂肪堆積、血脂異常和胰島素抗性增加,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Thumbnail
台灣111年的死因統計,心血管疾病是女性的第二大死因。更年期階段,女性卵巢功能退化,雌激素分泌減少,這會導致腹部脂肪堆積、血脂異常和胰島素抗性增加,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Thumbnail
高血壓是全球罹病與死亡的主要凶手之一,這邊介紹高血壓的基本概念、風險因子及預防方法,並提供預防高血壓的健康生活習慣,讓您遠離高血壓的威脅。
Thumbnail
高血壓是全球罹病與死亡的主要凶手之一,這邊介紹高血壓的基本概念、風險因子及預防方法,並提供預防高血壓的健康生活習慣,讓您遠離高血壓的威脅。
Thumbnail
近年心血管疾病頻繁發生在年輕族群身上,這篇文章介紹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戒除不良生活嗜好、控制三高及定期健康檢查。
Thumbnail
近年心血管疾病頻繁發生在年輕族群身上,這篇文章介紹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戒除不良生活嗜好、控制三高及定期健康檢查。
Thumbnail
心臟病是美國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是導致「殘疾」(身體或心理的疾病或狀況,使人無法從事某些活動)的主要原因。
Thumbnail
心臟病是美國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是導致「殘疾」(身體或心理的疾病或狀況,使人無法從事某些活動)的主要原因。
Thumbnail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高血壓可能跟腎臟有關!」李應湘醫師表示,「腎臟的功能不是只有排尿,它也是調控血壓的器官。某些患者的高血壓可以透過調控腎臟,而有效改善血壓的控制。歐洲高血壓學會、美國介入醫學會等皆已將高血壓導管治療列為控制高血壓的方式之一。」
Thumbnail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高血壓可能跟腎臟有關!」李應湘醫師表示,「腎臟的功能不是只有排尿,它也是調控血壓的器官。某些患者的高血壓可以透過調控腎臟,而有效改善血壓的控制。歐洲高血壓學會、美國介入醫學會等皆已將高血壓導管治療列為控制高血壓的方式之一。」
Thumbnail
台灣向來有洗腎王國、洗腎之島的「惡名」。 全台罹患腎病的人口約有12%,需要洗腎人數冠居全球第一。
Thumbnail
台灣向來有洗腎王國、洗腎之島的「惡名」。 全台罹患腎病的人口約有12%,需要洗腎人數冠居全球第一。
Thumbnail
高血壓一直是國人很常見的疾病,隨時時間的增長,有些人選擇相信醫師去按時看門診及藥物使用,而有些人則是逃避現實,當然有很多諸多原因,只是高血壓的控制不佳情況下,難免就會有更多問題及後遺症出來,近日這類患者太多了,所以寫一下分享我的經驗,給讀者參考。
Thumbnail
高血壓一直是國人很常見的疾病,隨時時間的增長,有些人選擇相信醫師去按時看門診及藥物使用,而有些人則是逃避現實,當然有很多諸多原因,只是高血壓的控制不佳情況下,難免就會有更多問題及後遺症出來,近日這類患者太多了,所以寫一下分享我的經驗,給讀者參考。
Thumbnail
先進性血管性傷口是一種複雜的慢性傷口,需要多學科團隊合作的綜合治療。及早發現、進行詳細血管評估和適當的藥物和手術治療對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素至關重要。我們需要提高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建立完善的護理標準,加強教育宣傳,以減輕這類傷口帶來的醫療負擔。
Thumbnail
先進性血管性傷口是一種複雜的慢性傷口,需要多學科團隊合作的綜合治療。及早發現、進行詳細血管評估和適當的藥物和手術治療對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素至關重要。我們需要提高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建立完善的護理標準,加強教育宣傳,以減輕這類傷口帶來的醫療負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