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 判定死亡時間總表
📊summary
死後時間推估_進階

圖片來源:截圖自《Intro to Forensic Science-A survey of general forensics》講師: Dr. Adrienne Brundage 本圖用於非商業性學習分享,輔助說明文章主題。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1️⃣ 眼球與玻璃體
玻璃體(Vitreous humor)
- 眼內透明膠狀物,覆有玻璃體膜,位於晶狀體與視網膜之間,約佔眼內腔 4/5。
2️⃣ K⁺ 判定與計算
為什麼用 K⁺ 判定?
- 生前: 細胞利用能量(ATP)驅動 Na⁺/K⁺ 幫浦,把 K⁺ 泵進細胞內、Na⁺ 泵出細胞外,因此 細胞外的 K⁺ 濃度會維持在很低的狀態。
- 死後: 能量停止 → 幫浦失效 → 細胞內 K⁺ 外漏至玻璃體 → K⁺ 濃度隨時間上升。
- 因其相對密閉、代謝緩慢且較不易腐敗,是法醫學上常用的死後體液之一。
- 在早期至中期(特別是 25–100 小時)上升近似線性,可建立回歸式估算 PMI。
公式與計算
- PMI(h) = 5.26 × K(mmol/L) − 30.9 單位:mmol/L(≈ mEq/L)。
反推速率:約 0.19 mmol/L/h(取自 1/5.26),僅作概念參考,不可直套於所有情況。 - 適用區間:25–100 小時內較可靠;太早或太晚皆不穩定。
- 解讀原則:給時間範圍而非單點,並與屍溫、屍斑、屍僵、腐敗指標、昆蟲學等交叉驗證。
- PMI(h) = 5.26 × K(mmol/L) − 30.9 單位:mmol/L(≈ mEq/L)。
3️⃣ 採樣與測量要點
- 抽取方式:自角膜緣以 22–25G 細針進入玻璃體腔,避免血液與房水污染;雙眼皆取(各 0.5–1 mL),記錄採樣時間。
- 保存:立即冷藏(~4℃),盡速以離子選擇電極或火焰光度法測 K⁺。
- 運算:左右眼分別測得 K⁺ → 取平均後代入公式。
4️⃣ 影響 K⁺–PMI 估算的因素(常見誤差)
- 環境溫度/儲存:高溫或延遲冷藏 → 上升加快 → 估得過短。
- 腐敗進程:晚期腐敗、感染 → 細胞破裂快 → K⁺ 激增。
- 水中、火災、劇烈高熱:物理化學改變 → 速率改變。
- 個體因素:嬰幼兒、眼病(葡萄膜炎、玻璃體出血)、慢性腎病或死前電解質異常/藥物(如利尿劑、高鉀血症)。
- 操作因素:抽吸時混入血液(溶血)、量測儀器校正。
➤ 結論:K⁺ 只能作為一個支撐性量化指標,不可單獨定案。
5️⃣ 比較 —與角膜混濁(定性 vs. 定量)
- 角膜混濁:眼瞼開放、乾燥環境下,數小時內可見混濁;但受環境與開閉影響大,只提供質性時間線索。
- 玻璃體 K⁺:需化驗,但能量化並透過回歸式估 PMI。兩者互補最實用。
🎯 案例 —
- 情境設定
- 室內環境 22℃,屍體於 08:00 被發現;無冷藏。
- 玻璃體檢體:左眼 14.8 mmol/L、右眼 15.2 mmol/L(無明顯血液污染)。
- 屍斑固定、屍僵逐漸消退;無顯著腐敗氣味。
- 推估步驟
- 取平均 K⁺: (14.8 + 15.2) / 2 = 15.0 mmol/L。
- 代入公式: PMI(h) = 5.26 × 15.0 − 30.9 ≈ 48.0 h。
- 修正與交叉: 室內 22℃、非高熱 → 線性假設較合理。 屍斑固定、屍僵逐漸消退與 48 h 相符。 綜合判斷給區間:PMI 約 42–54 小時。
- 案件重建:發現時間 08:00 → 推估死亡時間約在 前兩天 02:00–14:00 之間(再以屍溫/監視器/通聯縮小)。
👉 此案例顯示 —玻璃體 K⁺ 能提供量化的中期 PMI 線索;但必須與其他死後變化一起評估,並給出區間而不是單點數值,以降低環境與個體差異帶來的誤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