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你活在哪個「宇宙」?
你是否曾驚訝地發現,一件在你世界裡的大新聞,身邊的親友卻聞所未聞?
我最近就有這樣的經驗。九月中的時候,我發現我女友完全沒聽過美國保守派政治人物 Charlie Kirk 被公開暗殺、美國降半旗的新聞,這則在社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消息,在女友的世界裡卻彷彿從未發生。這就是「同溫層」的威力。這不僅僅是沒看到新聞,這是一種近乎「現實分裂」的體驗,彷彿平行宇宙真的存在,而我們與最親近的人,就活在不同的宇宙之中。演算法和社交圈為我們精心打造了一個舒適卻封閉的資訊泡泡,讓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
本文將揭示四個來自不同領域、卻都與同溫層效應息息相關的驚人觀察,帶你窺見那些被泡泡隔絕的真相。
一、真相:你的同溫層不是薄紗,而是水泥牆
以 Charlie Kirk 新聞的資訊落差為例,這個案例揭示了同溫層驚人的隔絕性。我以為同溫層只是像濾網一樣,篩掉部分資訊,卻沒想到它厚到能完全隔絕不同世界的訊息。我難以置信地拿起女友的手機,翻遍了 Facebook、Instagram、甚至是 Threads,一個又一個他資訊流裡的主流社群,結果真的一篇都沒有!畢竟他也是律師,並不是我生活圈以外的人。我以為法政一家的世界,至少我們是同溫層的同一個泡泡。
反差是「好像我們活在一個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宇宙一樣」。這道牆不僅隔絕了資訊,更在無形中侵蝕了社會的共同現實基礎。當「事實」都變成可以客製化的選項時,理性的對話與真正的理解,又從何談起?
二、心理戰:詐騙集團騙的不是你的錢,是你的心
許多人認為,被詐騙是因為貪婪或愚蠢,但一個真實案例揭示了現代詐騙的可怕之處:它攻擊的不是人的貪念,而是人的心。最近我朋友的公公遭遇了一場網戀詐騙,被騙了200j萬。即使事前當晚輩們就已經用「以圖搜圖」證明對方照片是盜用時,詐騙集團竟給出了極具迷惑性的回應:
我是因為我外表不好看,所以我用假的照片,但是我對你的情意,我的對你的心意是真的。
這個說法很扯嗎?更扯的是,這位受過高等教育的長輩,接、受、了!這背後運作的,是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為了避免承認「自己被騙了」這個痛苦的現實,這位長輩寧願扭曲事實,堅信自己投入了數個月的感情是真的。
即使在被封鎖、損失了 200 萬後,他仍堅稱:「我們只是分手了,200 萬是我不要了。」他無法拉下臉報警,因為那等於是親手摧毀自己對這段感情的信念。
這個故事最令人毛骨悚然之處在於,詐騙的成功,是利用了人類避免心理痛苦的本能。當情感與金錢都已投入,承認自己犯錯,遠比承認金錢損失更加困難。這也完美解釋了為何受害者會掉入二次詐騙的圈套:正因為他們內心深處隱約知道自己被騙了,所以「能幫你把錢追回來」的假律師集團,才會顯得如此具有誘惑力,成為他們抓住的最後一根浮木。
三、跨界之爭:穩定幣究竟是「悠遊卡」還是革命性創新?
近期,兆豐金董事長稱「穩定幣就是悠遊卡」的言論,在加密貨幣圈引發軒然大波。這是一次典型的「同溫層碰撞」。加密圈的人無法理解,為何這個革命性的金融工具會被比擬為單純的支付卡;而傳統金融圈的人,則用自己熟悉的框架去理解新事物。
我想藉這個機會,讓兩個圈子的人對話,跨出同溫層。
一旦我們跨出自己理解的世界,會發現董事長的觀點並非空穴來風。例如根據新加坡對「電子貨幣 (E-money)」的法律定義,其特徵包括:
- 電子儲存 (Electronically stored)
- 錨定貨幣 (Denominated in any currency)
- 預先支付 (Paid for in advance)
- 第三方接受 (Accepted by a person other than its issuer)
- 代表對發行人的債權 (Represents a claim on its issuer)
從這個嚴謹的法律框架來看,兆豐金董事長的類比並非無理取鬧,而是站在既有金融秩序的同溫層中,為一個新物種尋找最接近的分類標籤。兩者都是預先儲值、與法定貨幣掛鉤、並能在發行方以外的商家使用。
如果光看上面這段定義,你能說出悠遊卡與穩定幣的不同嗎?
當年的新加坡監管單位,也面對這個難題:一方面寫E-money定義的時候,沒有想到穩定幣,二方面如果承認E-money也包括穩定幣,就會讓當時2021-22年有支付執照的業者可以合法發行穩定幣,這不是當初的立法目的。
如果我們了解這段歷史,或許就可以感受到,董事長也是企圖去理解加密貨幣穩定幣在目前金融體制下的位置,這突破同溫層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當然,穩定幣不是悠遊卡。
因為類比忽略了兩者最根本的兩個區別:
- 生態系的開放性: 悠遊卡是封閉系統,商家需要向發卡公司申請專用讀卡機才能收款。而穩定幣是開放的,任何人只要有一個 QR code 就能收款,無需任何機構審查
- 可編程性 (Programmability): 穩定幣建立在區塊鏈上,任何人都能在其之上開發新的應用程式(即智能合約)。例如,可以創建一個「英文讀書會保證金」合約,自動保管學員的保證金,並在完成作業後自動返還。悠遊卡的帳本則是封閉的,無法進行二次開發,其應用潛力因此受到極大限制。
這場爭論的本質,是雙方都困在自己的知識同溫層中。傳統金融圈用既有法規理解新事物,而加密貨幣圈則常忽略與現有體系對話的重要性。
真正的進步,來自於跨出圈子、互相理解。
四、監管的悖論:政府一出手,反而像在「背書」?
為何政府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態度如此謹慎曖昧?英國2024年官方民調數據給出了線索:26% 未持有加密貨幣的民眾表示,如果政府開始監管,他們反而會更願意購買。
這揭示了金管會面臨的兩難困境。一旦政府將某個事物(無論好壞)納入監管,就在某種程度上釋放出了一個「合法、可接觸」的訊號。這就像對待「香菸」一樣,儘管政府不斷宣導其危害,但只要它合法販售,就等於為其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背書,反而可能吸引更多人嘗試。
這解釋了為何監管機構對加密貨幣的態度謹慎、步伐緩慢,深怕過早的介入會被市場解讀為官方認可。
台灣金管會的監管路徑,正是一個在缺乏明確法律授權下,充滿拉扯與權衡的「摸著石頭過河」過程,總共分為四個階段:
- 起初是2021年第一階段的反洗錢聲明,這是一種極輕度的監管,金管會僅要求業者「自行聲明」,姿態上保持距離。
- 接著,在FTX倒閉的巨大壓力下,進入第二階段的公會自律,試圖在無法源依據的情況下,透過業界自我約束來回應民意。
- 隨後演進到第三階段的登記制,形式上加強了管理,但本質上仍缺乏實質審查權。這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試圖在「保護投資人」的務實需求與「無法源擴權」的法治原則之間取得平衡。
- 最終的目標,則是邁向第四階段的專法,透過立法院給予金管會明確的授權,讓特定項目排除銀行法的適用,才能真正進行有效的監理。
這背後也反映了兩種不同治理哲學的碰撞:
一種是強調程序正義、無法源就不該管理的「法治派」;另一種則是認為應靈活行政、優先保護民眾的「務實派」。這本身,也是不同思想同溫層之間的觀點交鋒。
結論
戳破泡泡的第一步從個人資訊的接收、詐騙的心理戰,到金融創新與政府監管的兩難,本文回顧的四個面向,都揭示了「同溫層」無所不在的強大力量。它為我們帶來了舒適與安全感,但也讓我們忽略了外面世界多元、甚至與我們認知相悖的聲音。
同溫層帶來舒適,但突破它則帶來驚喜與成長。或許今天就可以採取一個微小的行動來打破同溫層:「問問身邊的朋友,他們最近看到了什麼你沒看過的有趣新聞?」
你今天,準備好去戳破哪個泡泡,看看外面更有趣的世界了嗎?
(本文由人法人法律人 Podcast 「EP 13 - 你的同溫層有多厚?從政治暗殺到加密貨幣監管」逐字稿由NotebookLM改寫,猜招先生 aka Jason Lai 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