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對我兒子來說是gunshots day ,因為台灣早上時間川普遭槍擊、晚上則陪大人看駭客任務四:復活。


事件的討論非常廣泛,可以輕鬆的看梗圖,像是辛普森預言失敗,沒有躺入棺材;又或是駭客任務的劇情不論是否為真,這次當成愛情故事看看即可,認真的話就不只需要好好做一段影片與大家分享...
如果是比較認真、不輕易人云亦云的朋友,或許會馬上跳出框框(舒適圈)、甚至到對立面尋求不同訊息,基本消化後再提出自己看法。而今天就跟大家分享我之前買的兩本書,分別為「偶然的科學」、「拒絕真相的人」:

其實這兩本書不是拿來跟身邊的人聊天所用,保證絕對沒有朋友;做學問的話也不僅於此,倒是可以安穩自己的心所用。
發生事件時,人類習慣尋求解釋、甚至下意識做出反應,例如三重員警被同事送走最後一程就下大雨(午後雷陣雨)、看到草叢有動靜要馬上離開(白跑一趟總比被猛獸、蛇攻擊好),有些有歷史脈絡可循、有些是保命的必須、有些是三人成虎、有些就只是剛好?!
例如為何中樂透頭獎是許多人一輩子的夢,這麼低的「機率」,怎麼有人可以中兩次大獎? 星座、血型、性別、居住區域、陰德值...?!其實就是時刻都有人買,母數夠大、時間夠長,就會有幸運「隨機」得主,「偶然」之中還有那麼一兩位不只中一次。
談「機率」很無聊,不過也僅有此招才能破解故事,畢竟人人愛聽故事,虛幻的好聽,半真半假的也很讚。
【拒絕真相的人】提到六個讓人們拒絕接受科學的關鍵因素:
- 這一切背後有陰謀嗎
- 魅力領袖訴諸人的情緒腦
- 一旦認知已經成形,想要改變就很困難
- 人們害怕不確定性,想填滿未知空白
- 人類天生害怕複雜性,會被簡單說法給吸引
- 人腦傾向高估小風險、低估大風險
真相當然存在於人類社會,因此不同政治光譜與家庭背景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方式,不過真相與科學都有跡可循,讓自己進一步判斷合適的方案;因此,沒有是非就爭執對錯的社會很可怕,無從理性討論,感性獨大很危險。如同腦筋急轉彎的劇情,樂樂希望只保留正面回憶,孰不知各種情緒都是生命的組成,都能淬鍊屬於自我的回憶,那怕當下看來一點都不完美。
試想,你對於以下事物的看法
- 疫苗
- 核能
- ...
說來慚愧,科學真的不是萬能,因為它無法與一般人溝通,連科學家也未必能有效對接,更別說跨領域,因此書的最後給眾人幾個對接的解方:
- 人們的訊息取得多半來自網路
- 媒體從業人員必須受到更好的訓練,知道科學爭議
- 科學家要有敏感度,包含了解人性的弱點、不安全感
- 教育孩童(不限於)科學方法、統計、機率、批判性思考,以及了解什麼是好證據
- 需要能和有錯誤醫學觀念的人進行動機訪談的健康照護專家
- 反省自己在思考時未帶著批判態度,而是把感情看得比理性重要
看起來有科學背景且願意溝通的KOL是一般人與科學家之間良好的溝通管道之一,不過身為閱聽者的我們要願意停下來思考與辨別資訊,了解頭皮發麻的原因不是情感動搖而是單方面論述,而意見溝通是雙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