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戰再戰》劇照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和保羅湯瑪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後面簡稱PTA)的首次合作,吸引了不少過去未曾接觸過這位名導的觀眾入場。儘管在一般觀眾眼中,尤其對較關注奧斯卡的多數台灣觀眾來說,可能覺得他很陌生。但以名導稱之,卻是實至名歸。他沒有受過正統電影科系的訓練,29歲時,就以《心靈角落》(Magnolia)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往後又陸續以《戀愛雞尾酒》(Punch-Drunk Love)、《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世紀教主》(The Master)斬獲歐洲三大影展最佳導演的榮譽,是目前唯一一位大滿貫得主,而他達成這項成就時,不過才42歲,以導演的資歷來說非常年輕,是許多人眼中的「天才型」導演。
但PTA的個人風格強,有些電影不是那麼好入手,也不是能在全球市場大賣的那一類電影,所以這次片商打著PTA最「商業」的一部片的名號,加上大眾熟悉的李奧納多加持,片名又是貌似熱血噴張的《一戰再戰》(One Battle After Another),確實在票房上創下了PTA個人的佳績。但必須說,PTA終究是PTA,如果觀眾們真以看商業大片或槍戰爽片的心態入場,難免要失望。若是願意放慢思路,琢磨劇中的角色和情境,就能看見不同的風景。
以寫實的美墨邊境議題出發,在極端對立中展現人性
《一戰再戰》主線是自稱「法國75」的革命隊伍,開場就挾帶著武力,在美墨邊境釋放大批被關押的非法移民。他們認定現今的世道,不再能用「投票」、「協商」、「溫和民主」來表達意見,只能用一場又一場的革命,來傳遞自己的訴求。所以他們投放炸彈,搶劫銀行,引起騷亂。以極端對峙極端。講起人性,在以社會正義為題的電影中,或許會以為是暴力與懷柔,少數與多數,小我和大我之間的掙扎,呈現每種選擇都有其中的無奈。但PTA展現的人性,幾乎是一種純粹的本性,「我」的釋放。所以關於理念,他們喊得口號不多,可能從頭到尾,都不足以讓觀眾清楚記得他們的訴求,不存在一層一層縝密的計畫,沒有明確的終極目標。因為實際上,PTA並不真的要輸出哪一種「理念」,也沒有站隊哪一方企圖塑造出正義的形象。
相比每一場「革命」在角色心中激起的迴盪,我們更清楚聽見的獨白,反而是堤亞娜泰勒(Teyana Taylor)飾演的佩菲狄拉(Perfidia),在逃離家庭時的吶喊。她奇怪自己竟然忌妒剛出生的女兒,在相對穩定的家庭生活裡,她為著不再被看見的自己而焦慮。如同佩菲狄拉母親所說,她血液裡流著革命的基因,彷彿一種天命,一種勢在必行的不得不為,不為著誰,也不見得配得崇高之名。所以當她選擇,再度回到街頭,再度投身運動,拿槍指向敵人,讓穿著迷你短裙的友人站上銀行櫃檯,拉下口罩高喊,看哪,看著我。比起錢,他們真正尋求的,是在他人瞠目的瞳孔中,看見自己的樣子。記住我,我在這裡,沒有人應該,也沒有人可以漠視我。
這是人的本性,不迴避,不可恥,也無須以神聖與否作為判準。儘管在道德束縛下,展現在眾人眼前略顯難堪。人們畢竟是如此期待一個英雄化的人物,完全的利他,無我、犧牲、奉獻、無私,做為某種醜陋現實的安慰。但PTA輕易戳穿了這個期待。一路勇往直前的佩菲狄拉,不僅拋夫棄子,輕易與敵方,西恩潘(Sean Penn)飾演的拉克爵上校(Col. Lockjaw)有身體上的交易,被逮捕之後,也毫無懸念供出隊友換取自己的自由。拉克爵上校,理應秉持軍人的身分,效忠國家,卻同樣沒有絲毫猶豫就順從了個人慾望,為情慾放走敵人,而後又為了權勢、尊嚴追殺自己的骨肉。
導演在兩個看似敵對的陣營,放入極多相互對應的元素。內部的出賣,僵化的結構,冗長的通關密語,明明是同一陣營卻分不清敵友。白人以血統純正排除異己,李奧納多同樣被黑人岳母嫌棄缺乏革命血統,太軟弱配不上自己的女兒。崇高的主義與信念,軸線兩端的衝突,在黑色幽默的電影語言下,彷彿成了瑣碎、荒謬的笑談,空洞的背景板。極端分裂的社會,劍拔弩張的人們,從來沒有想像中的那樣不同。
最會用鏡頭說故事的導演
《一戰再戰》單論劇情,其實並不複雜,也不算很有新意。若換成一般導演,成果可能會是一部非黑即白的政治懸疑片,或時代之下充滿無奈、身不由己的家庭倫理劇。
但PTA的能耐,就在於十分擅長運用鏡頭塑造氣氛、傳遞角色情緒,讓敘事呈現不同的深度和趣味。好比《一戰再戰》有好幾次突然爆頭、破門或其他刻意設計的驚嚇點,身為觀眾的我幾乎次次「中招」,但也證明導演很擅長利用時間差,或以交叉剪接,讓人錯判接下來發生的事。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三台車在墨西哥荒野的公路追逐戲,不同於以往的追車,都要狂踩油門引擎轟鳴,或者甩尾大轉彎,再來幾個動作特技把身體探出車外開幾槍或做點什麼。《一戰再戰》完全沒有。相反的,每一台車都保持「安全距離」,開了挺長一段,也看不出誰特別逼近誰,就是沿著起伏的地形,一路上下。光用想的,或許有點無聊。但導演讓鏡頭不時在遠、中、近景切換,又以主觀鏡頭呈現不同角色的視線,使觀眾能跟著角色從車子內部看出去,視野隨著坡度緩緩變化,一會兒狹窄和一會兒開闊,每一段爬坡,都看不見頂點之後往下的路,如此上下數次,沒有任何對白、特效,單純用鏡頭,就營造出十足的臨場感和張力,同時又精準呈現角色內心對於前途未知的不確定感。非常精彩。

《一戰再戰》劇照
一戰再戰,究竟是和誰戰?
一戰再戰,One battle after another,像是戰鬥永無止盡的宣言。但與其說,是和政權、和腐敗的社會戰鬥,不如說,是和自己,和時間戰鬥。電影刻意跨越了十六年。沒有任何變化的十六年。除了一個孩子明顯長大了,這個世界還是一樣,政權一樣,歧視一樣,暴力也一樣,幾個成人角色甚至看不出什麼歲月的痕跡。彷彿沒有時間,但每個人又都受限於時間,受困於時間。讓人不禁要想。歷史,真的有往前走嗎?抑或只是不斷的重複,再重複?
當看著自己逐漸臃腫的身形,流逝的記憶,直到再也想不起曾經風光的歲月,究竟發生過什麼,又留下些什麼。現在的努力真的有意義嗎?身為再平凡不過的人,我們應該怎麼面對世界?又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