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續浪潮下,企業紛紛推出各種「綠色承諾」與「淨零目標」。但我們在閱讀永續報告書時,不能只被表面的口號吸引,更要懂得辨識可能的漂綠手法。
本文將依循「歐爸教你看懂永續報告的技巧」中大綱,結合鴻華(Foxtron)、英業達(Inventec)、緯創(Wistron)、台達(Delta)的實際揭露,逐一拆解十項紅旗檢查點,協助讀者建立一套實用的檢視工具。
第一部分:數據紅旗——缺基準、缺邊界、缺驗證
這部分主要講解如何透過數據檢視報告是否可信。沒有明確基準年與目標年
這段主要分享的重點是:若缺乏基準年,數據不可比較。
基準年是衡量進步的起點。若企業僅宣稱「減碳20%」,卻不說相較哪一年,就是典型的紅旗。
例如,英業達在報告中明確揭露以2020年為基準年,2024年範疇一、二排放下降28.31%。這樣的揭露可避免模糊性,讓外部能追蹤成效。相反,若僅有「我們持續減碳」的說法,卻沒有具體年份,便無法評估承諾的真實度。對投資人與利害關係人來說,這是立即需要警覺的訊號。
缺乏組織或營運邊界
這段主要分享的重點是:未揭露邊界會掩蓋部分排放或影響。
「邊界」指的是揭露範疇,例如是否涵蓋所有子公司或供應鏈。英業達在2024年報告中明確說明,溫室氣體盤查邊界擴大至所有合併報表子公司。這種透明的方式能避免「選擇性揭露」。若企業只算部分工廠、排除碳排放高的子公司,就會造成「漂綠」。因此讀者在閱讀永續報告書時,要特別檢查「組織邊界表」或附錄是否齊全。
缺乏第三方查證或保證
這段主要分享的重點是:沒有驗證的數據可信度偏低。
TCSA 評選準則明確指出,外部第三方保證是提升信度的重要加分項。例如,英業達委託 KPMG執行 ISAE 3000有限確信,並由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查驗ISO 14064-3溫室氣體排放。相對地,如果企業只由內部統計,沒有外部驗證,便可能存在誇大績效的風險。讀者應養成檢查報告是否附上「查證聲明書」的習慣。
第二部分:敘事紅旗——只談活動,不談KPI
這部分主要講解如何避免被華麗的故事帶偏。
活動敘事多,卻缺乏量化指標
這段主要分享的重點是:僅報告活動,沒有KPI,屬於漂綠高風險。
有些公司會用許多篇幅描述「我們舉辦了多少場活動」,卻未連結到減碳或節能成效。相比之下,英業達不僅揭露「舉辦10場永續供應鏈交流活動」,還附上供應商結案率100%的數據。這種「活動+成果」的雙重揭露,才具備可信度。若只談「推廣」或「倡導」,卻沒有KPI,報告就失去衡量價值。
缺乏持續性與目標管理
這段主要分享的重點是:沒有中長期目標,僅屬單點行為。
漂綠的另一種表現是「一次性行動」,例如「舉辦植樹活動」或「員工淨灘」,卻不見長期目標。台達電的做法值得借鏡,其永續報告書中,淨零策略與年度減碳KPI緊密連結,並且每年更新。這讓投資人可以持續追蹤績效,而不會陷入「活動煙火」的假象。
誇大敘事卻無佐證
這段主要分享的重點是:描述若沒有數據支撐,就是紅旗。
常見的語句如「我們致力於打造最環保的產品」,若後續沒有能耗數據或循環率數據支撐,就可能是漂綠。鴻華在ESG頁面揭露短中長期減碳目標,並有淨零時程表。這種有佐證的敘事,與單純的口號,可信度天差地別。
第三部分:一致性紅旗——承諾與實績落差
這部分主要講解如何檢視承諾是否兌現。
宣示淨零,卻沒有具體路徑
這段主要分享的重點是:承諾若無細節,是典型漂綠。
許多企業宣示「2050淨零」,但若報告書中沒有短中期減量路線,這就是紅旗。相對而言,緯創透過 SBTi 認證的2030與2050減碳目標,對應範疇三(供應鏈)25%的減量承諾。這種方式讓承諾與行動具備一致性,也能降低漂綠風險。
目標與績效數據不相符
這段主要分享的重點是:若實際績效落差大,卻沒有說明,需特別注意。
例如,若企業設定「2030年減碳50%」,但年度報告顯示進度僅達10%,卻完全沒有說明差異原因,那就是警訊。
英業達的作法較佳,除了揭露進度,還說明如何透過31項節能方案來補強。透明揭露差距,才符合國際評級標準,也能獲得利害關係人的信任。
缺乏跨框架的一致性
這段主要分享的重點是:若承諾未連結TCFD/TNFD等框架,可信度偏低。
TCSA 評選強調重大永續規範(如TCFD、SASB、IFRS S1/S2)的揭露。若企業僅止於自說自話,卻不跟隨國際框架,就很容易被質疑為漂綠。台達與緯創均在報告中結合TCFD/TNFD框架,並說明風險治理與自然資本依賴。這種「跨框架一致性」,能顯示企業不是孤立行動,而是與全球規範接軌。
總結:十項紅旗的快篩邏輯
本文以「數據、敘事、一致性」三大面向,拆解出十項漂綠紅旗:缺基準、缺邊界、缺驗證;只談活動、無KPI、誇大敘事;淨零無路徑、績效落差未說明、缺乏框架一致性。
讀者在閱讀永續報告書時,可以逐一比對這些檢查點,快速判斷企業揭露的可信度。實際案例顯示,鴻華、英業達、緯創、台達在不同面向各有優劣,唯有結合「第三方保證+具體KPI+跨框架一致性」,才能真正避免漂綠,建立利害關係人信任,並在TCSA等評鑑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