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水災志工經驗:行動,永遠比空想更有力量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震撼的開始

這次花蓮光復水災,剛好遇上我回家放假。

看著新聞,心裡冒出一個念頭:「人都在花蓮了,如果完全不去幫忙,好像說不過去。」

於是我決定抽一天,去做志工。

原本以為現場就是一兩千人的規模,結果一到車站,第一個震撼就出現了——

滿滿的人潮,月台被擠得水洩不通。清晨第一班列車早就塞爆,背著工具袋、戴著手套的人從全台各地湧過來。沒有人動員,大家就是自發性地聚在一起。那一幕,比任何新聞畫面都更讓人動容

但更大的震撼,卻是到了災區現場。

房子裡厚厚的爛泥幾乎淹到小腿,家具全倒,牆壁上還留著深深的水痕。走進去時,鼻腔充滿潮濕和發霉的氣味,讓人直覺反胃。踩在泥水裡,鞋子會被緊緊吸住,每一次要拔起來都很費力。

你會發現,就算上萬人同時來幫忙,這樣的慘狀還是遠遠不夠。

那畫面,讓我我真正理解:「失去」不是螢幕上看到的幾秒影像,而是一整個生活的基礎被沖垮。

光復車站現場擁擠的人潮

光復車站現場擁擠的人潮

水災後的現場

水災後的現場


思考的陷阱

我平常很喜歡看書、思考,也常思考什麼「苦難的本質」、「制度的缺陷」、「人性的偏誤」。

但這次我突然意識到,如果我連人都已經在花蓮,卻選擇不去,那我過去所有的思考,其實都只是自我滿足,沒有任何實際價值。

網路上,總有人會質疑:「你去幫一天有什麼用?是不是只是自我感動?我們應該檢討制度性缺失而非靠熱血。」

這種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好像站在更高的角度來批判。但這種邏輯可以套在世界上任何事:

你幫災民,就有人說你怎麼不幫街友;你捐款給花蓮,就有人問你怎麼不先幫身邊的弱勢。

如果每件事都要比出「哪裡更值得」,那最後的結論就是——什麼都不必做。

我覺得,這種言論往往是一種「自卑式的逃避」。

人們用看似高尚的理由,掩飾自己什麼都不做,避免直視「我其實沒有付出」的事實。

鍵盤批評 vs. 真實行動

比起那些坐在電腦前敲鍵盤,思考「助人的本質是什麼」或看過上百本偉人傳記的人;

那些單純說「欸,大家都去了,我們也去幫一下吧!」,然後真的跑去鏟土一天的人,反而更有價值。

因為他們至少真的動手了,真的參與了,真的創造了實際的幫助。

當你在現場,手裡拿著鏟子,背後汗水直流,你會知道:這些動作,哪怕看起來微不足道,都真實地減輕了災民的一點負擔。

我在災區裡看到很多畫面:

有人彎著腰,把一桶桶泥水從屋子裡抬出去,手臂酸到發抖卻一句話都沒說;

有人遞水給陌生的志工,笑著說:「喝一下再繼續。」

這些小小的舉動,都比無數的空談更有力量。

這些畫面都讓我更深刻的明白:付出一個小時,都比在家空想十年更有意義。

這也讓我想起聖經裡的一句話:「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

光有信念、光有想法,不會真正改變任何事。唯有踏出一步,才會帶來真實的力量。


行動帶來真正的理解

這種差別,不只是心理感受,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研究早就指出,人的大腦在處理「實際體驗」和「抽象資訊」時,活化的區域完全不同。

當你真的踩進爛泥、聞到發霉的氣味、鏟起沉重的泥巴,大腦會同時啟動觸覺、嗅覺、肌肉記憶、甚至和別人的互動,這些多感官的刺激,會在神經回路中形成強烈而持久的印象。

也因此,行動才能帶來真正的同理心和印象。

只有透過參與,你才能把「理解」變成「感同身受」。

這也讓我想到我們官員說的一句話:「水淹過去就算了」。

但當你真的站在災區,看見牆壁上的水痕、泡爛的家具,你就知道這句話根本不可能。

這不是財物損失而已,而是一整個生活的根基被摧毀,人雖然還活著,但心理創傷是巨大的。

raw-image


收尾:參與本身就是價值

這次在花蓮光復的經驗,讓我更確信:行動,永遠比空想更有力量。

而幫忙不一定要到現場。

你可以選擇捐款;你可以選擇來花蓮旅遊,支持在地經濟;甚至只是不要傳謠言,而是分享正向的資訊。

因為參與本身就是價值。

不管多大多小,跨出那一步,就已經比什麼都不做好太多了。


歡迎至Spotify, Apple Podcast收聽全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凡思筆記
51會員
50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書籍並思考的醫師作家。希望能以文字紀錄自己的不同時期的想法,會在這裡分享閱讀心得、創作、信仰、生命經驗與體悟。希望能與更多人交流、激盪更多不同的思維。期望能盡己所能,成為對社會帶來正向影響力的人。 . 合作聯絡☎️ michaelseal8@gmail.com
凡思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6/05
深夜加班的疲憊與陌生人的溫暖,一個關於自我反思與重新找回生活重心的故事。 這篇文章,寫給那些覺得自己好像被壓得透不過氣的人。
有時候,生活的重量從來沒變輕,但有人看見你的疲憊,足以讓你再多走一段路,或好好想想: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Thumbnail
2025/06/05
深夜加班的疲憊與陌生人的溫暖,一個關於自我反思與重新找回生活重心的故事。 這篇文章,寫給那些覺得自己好像被壓得透不過氣的人。
有時候,生活的重量從來沒變輕,但有人看見你的疲憊,足以讓你再多走一段路,或好好想想: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Thumbnail
2025/05/11
我曾被懷疑是「自閉症」、被排擠又沉默的孩子,但媽媽從未責怪或否定我。她用學習、陪伴與堅定的信任,一點一滴幫我找回自己。當全世界不相信我時,她挺身而出捍衛我的尊嚴;當我還不會成為自己時,她已選擇站在我這邊。如今我能靜下心寫作、創作,全是因為她從不要求我變成別人,而是教我怎麼好好成為自己。
Thumbnail
2025/05/11
我曾被懷疑是「自閉症」、被排擠又沉默的孩子,但媽媽從未責怪或否定我。她用學習、陪伴與堅定的信任,一點一滴幫我找回自己。當全世界不相信我時,她挺身而出捍衛我的尊嚴;當我還不會成為自己時,她已選擇站在我這邊。如今我能靜下心寫作、創作,全是因為她從不要求我變成別人,而是教我怎麼好好成為自己。
Thumbnail
2025/05/08
母親節快到了,我們總會說聲謝謝、送上花禮,但在日常裡,我們是否也曾嫌她情緒化、愛碎念、管太多?這篇文章不談理想母親,而是回到真實生活,提醒我們:她不是天生會當媽媽,她也是一邊學、一邊錯、一邊愛的人。母親節,不只是感謝,而是看見她的疲憊、情緒,並記得,她是媽媽,也是一個人。
Thumbnail
2025/05/08
母親節快到了,我們總會說聲謝謝、送上花禮,但在日常裡,我們是否也曾嫌她情緒化、愛碎念、管太多?這篇文章不談理想母親,而是回到真實生活,提醒我們:她不是天生會當媽媽,她也是一邊學、一邊錯、一邊愛的人。母親節,不只是感謝,而是看見她的疲憊、情緒,並記得,她是媽媽,也是一個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4年7月24日花蓮因颱風被女兒牆砸落身故的真相。
Thumbnail
2024年7月24日花蓮因颱風被女兒牆砸落身故的真相。
Thumbnail
正因為終將需要分離,所以當下的一切更讓人格外地想要珍惜。
Thumbnail
正因為終將需要分離,所以當下的一切更讓人格外地想要珍惜。
Thumbnail
我在海邊跟我的焦慮、恐懼對話,最後找到對自己的愛和信任,並轉化焦慮與恐懼。
Thumbnail
我在海邊跟我的焦慮、恐懼對話,最後找到對自己的愛和信任,並轉化焦慮與恐懼。
Thumbnail
唉!地震真的太可怕了!把花蓮殘害的面目全非!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才來花蓮的「親不知子天空步道」造訪,萬萬也想不到,才事隔四個多月,因為花蓮連日來的強震導致很多地方坍塌了!真是讓人惋惜又無可奈何…天災難逃!祈禱花蓮人大家都可以平安順利度過這一次的難關! 今天2024.04.23「親不知子天空步道」
Thumbnail
唉!地震真的太可怕了!把花蓮殘害的面目全非!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才來花蓮的「親不知子天空步道」造訪,萬萬也想不到,才事隔四個多月,因為花蓮連日來的強震導致很多地方坍塌了!真是讓人惋惜又無可奈何…天災難逃!祈禱花蓮人大家都可以平安順利度過這一次的難關! 今天2024.04.23「親不知子天空步道」
Thumbnail
這次清明四天連假,依照慣例回花蓮老家 特別是0403大地震後,更是在心頭一緊的擔心下,感恩我能搭著火車回家 我家,一切平安 回到家放好行李,我騎著摩托車到花蓮市繞一繞,觸目驚心的景象、封閉的道路,正常運作的白日裡,我的內心感受一股很大的波動,儘管我家並不住在這一帶,但這是我成長回憶裡熟悉的一部
Thumbnail
這次清明四天連假,依照慣例回花蓮老家 特別是0403大地震後,更是在心頭一緊的擔心下,感恩我能搭著火車回家 我家,一切平安 回到家放好行李,我騎著摩托車到花蓮市繞一繞,觸目驚心的景象、封閉的道路,正常運作的白日裡,我的內心感受一股很大的波動,儘管我家並不住在這一帶,但這是我成長回憶裡熟悉的一部
Thumbnail
0403花蓮地震發生,憶起之前九二一地震。文章主要描述作者在地震發生時的個人經驗,以及地震後臺灣人的無私幫助與愛心。此外,提醒臺灣建築法規修正後,仍有許多老舊建築故仍需警惕。同時也感謝救難人員的努力。
Thumbnail
0403花蓮地震發生,憶起之前九二一地震。文章主要描述作者在地震發生時的個人經驗,以及地震後臺灣人的無私幫助與愛心。此外,提醒臺灣建築法規修正後,仍有許多老舊建築故仍需警惕。同時也感謝救難人員的努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最近在臺灣發生的地震對作者的影響,並強調了善的循環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文章表達了對受災者的關懷和對臺灣社會的感激之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最近在臺灣發生的地震對作者的影響,並強調了善的循環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文章表達了對受災者的關懷和對臺灣社會的感激之情。
Thumbnail
電視播著0403花蓮7.2地震的新聞 震下的當時 在遠方工作的我 沒有第一時間感受到 下班後 打開電視 新聞一則一則的彈出 ... 震時的影片. 落石的滾落. 山時的鳴叫. 男女老少的驚慌.....好多.好多 越看越難過 越看越心驚 原本也打算這次休假也來一趟花東遊 這一次的震後 人
Thumbnail
電視播著0403花蓮7.2地震的新聞 震下的當時 在遠方工作的我 沒有第一時間感受到 下班後 打開電視 新聞一則一則的彈出 ... 震時的影片. 落石的滾落. 山時的鳴叫. 男女老少的驚慌.....好多.好多 越看越難過 越看越心驚 原本也打算這次休假也來一趟花東遊 這一次的震後 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