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的開始
這次花蓮光復水災,剛好遇上我回家放假。
看著新聞,心裡冒出一個念頭:「人都在花蓮了,如果完全不去幫忙,好像說不過去。」
於是我決定抽一天,去做志工。原本以為現場就是一兩千人的規模,結果一到車站,第一個震撼就出現了——
滿滿的人潮,月台被擠得水洩不通。清晨第一班列車早就塞爆,背著工具袋、戴著手套的人從全台各地湧過來。沒有人動員,大家就是自發性地聚在一起。那一幕,比任何新聞畫面都更讓人動容。
但更大的震撼,卻是到了災區現場。
房子裡厚厚的爛泥幾乎淹到小腿,家具全倒,牆壁上還留著深深的水痕。走進去時,鼻腔充滿潮濕和發霉的氣味,讓人直覺反胃。踩在泥水裡,鞋子會被緊緊吸住,每一次要拔起來都很費力。
你會發現,就算上萬人同時來幫忙,這樣的慘狀還是遠遠不夠。
那畫面,讓我我真正理解:「失去」不是螢幕上看到的幾秒影像,而是一整個生活的基礎被沖垮。

光復車站現場擁擠的人潮

水災後的現場
思考的陷阱
我平常很喜歡看書、思考,也常思考什麼「苦難的本質」、「制度的缺陷」、「人性的偏誤」。
但這次我突然意識到,如果我連人都已經在花蓮,卻選擇不去,那我過去所有的思考,其實都只是自我滿足,沒有任何實際價值。
網路上,總有人會質疑:「你去幫一天有什麼用?是不是只是自我感動?我們應該檢討制度性缺失而非靠熱血。」
這種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好像站在更高的角度來批判。但這種邏輯可以套在世界上任何事:
你幫災民,就有人說你怎麼不幫街友;你捐款給花蓮,就有人問你怎麼不先幫身邊的弱勢。
如果每件事都要比出「哪裡更值得」,那最後的結論就是——什麼都不必做。
我覺得,這種言論往往是一種「自卑式的逃避」。
人們用看似高尚的理由,掩飾自己什麼都不做,避免直視「我其實沒有付出」的事實。
鍵盤批評 vs. 真實行動
比起那些坐在電腦前敲鍵盤,思考「助人的本質是什麼」或看過上百本偉人傳記的人;
那些單純說「欸,大家都去了,我們也去幫一下吧!」,然後真的跑去鏟土一天的人,反而更有價值。
因為他們至少真的動手了,真的參與了,真的創造了實際的幫助。
當你在現場,手裡拿著鏟子,背後汗水直流,你會知道:這些動作,哪怕看起來微不足道,都真實地減輕了災民的一點負擔。
我在災區裡看到很多畫面:
有人彎著腰,把一桶桶泥水從屋子裡抬出去,手臂酸到發抖卻一句話都沒說;
有人遞水給陌生的志工,笑著說:「喝一下再繼續。」
這些小小的舉動,都比無數的空談更有力量。
這些畫面都讓我更深刻的明白:付出一個小時,都比在家空想十年更有意義。
這也讓我想起聖經裡的一句話:「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
光有信念、光有想法,不會真正改變任何事。唯有踏出一步,才會帶來真實的力量。
行動帶來真正的理解
這種差別,不只是心理感受,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研究早就指出,人的大腦在處理「實際體驗」和「抽象資訊」時,活化的區域完全不同。
當你真的踩進爛泥、聞到發霉的氣味、鏟起沉重的泥巴,大腦會同時啟動觸覺、嗅覺、肌肉記憶、甚至和別人的互動,這些多感官的刺激,會在神經回路中形成強烈而持久的印象。
也因此,行動才能帶來真正的同理心和印象。
只有透過參與,你才能把「理解」變成「感同身受」。
這也讓我想到我們官員說的一句話:「水淹過去就算了」。
但當你真的站在災區,看見牆壁上的水痕、泡爛的家具,你就知道這句話根本不可能。
這不是財物損失而已,而是一整個生活的根基被摧毀,人雖然還活著,但心理創傷是巨大的。

收尾:參與本身就是價值
這次在花蓮光復的經驗,讓我更確信:行動,永遠比空想更有力量。
而幫忙不一定要到現場。
你可以選擇捐款;你可以選擇來花蓮旅遊,支持在地經濟;甚至只是不要傳謠言,而是分享正向的資訊。
因為參與本身就是價值。
不管多大多小,跨出那一步,就已經比什麼都不做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