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親節快到了。每到這個時候,我們總會習慣性地表達感謝、買禮物、聚餐。
可回到日常裡,你是否也曾嫌棄媽媽的碎念、情緒化,甚至控制慾太強?
「東西都不收好,等一下又找不到!」「不要一直滑手機,眼睛都壞了啦!」
「功課寫了沒?衣服洗了沒?水喝了沒?」
這些話我們或許都有聽過。我們有時甚至會忍不住在心裡吶喊:「可不可以不要管這麼多了?!」
我們口中的「亞洲媽媽」,常常被形容成:控制慾強、愛念、玻璃心,情緒勒索王。
但我們很少往回問一句:
她這樣,是不是因為她正在承受什麼?
我們口中的媽媽,其實是一個會累、會委屈、也會受傷的人
社會對「媽媽」的期待,幾乎是全能的:
情緒穩定、無條件付出、不會崩潰、總是先想到別人。
但她每天要張羅三餐、處理家中大小事、安撫小孩的情緒、還要面對工作壓力與長輩健康問題。
有時候,一整天連喝口熱水的時間都沒有。
可當她終於撐不住、稍微不耐煩時,換來的可能是一句——
「妳怎麼又在生氣?」
「一點小事都要發脾氣,能不能懂點體貼?」
我們總說她玻璃心,卻沒想過她的情緒早就是硬撐著走下來的。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情緒勞動」。
當一個人被期待總是溫柔、耐心、有愛,她就得不斷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才能符合這個角色。她無法坦率表達自己的委屈,只能默默承受,久而久之,變成了我們眼中的「愛念」、「易怒」。
但那個「媽媽」角色的背後,其實只是一個普通人。
我第一次發現,她不是媽媽,是一個也會崩潰的大人
我記得有一次,我只是因為一件小事被她念了幾句,情緒上來,回嘴說:「妳不要一直這樣好不好,煩不煩啊!」
她一反常態,居然眼眶一紅,聲音突然變得很小聲。
她說:「我也有情緒啊,你們每天回家就抱怨工作、抱怨同學、抱怨壓力,那我呢?我難道不累嗎?你們都覺得我在念,但我只是擔心你們啊……」
她說到一半,已經開始落淚、哭得全身顫抖。
那一刻我嚇到了,我第一次意識到,她不是天生堅強的媽媽,只是一個努力撐著的普通人。
她只是太久沒有說出口了。
我手足無措地抱住她,小聲說:「對不起,我會再注意一點。」
那一刻,我終於看見她不是「媽媽」這個角色,而是先成為媽媽後,一邊摸索、一邊學著如何成為媽媽的人。
我們的成長,常常是建立在「她先壓抑自己」的前提上
很多媽媽會說:「等孩子大了,我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事實是,當我們長大了,她可能要照顧年邁的父母,或自己的身體開始不適。
從你還小時,就把你放在最前面,然後習慣了,把自己擺最後。
她不是天生會當媽媽。她是成為某人的媽媽之後,一邊學、一邊錯、一邊愛的。我們的成長,是靠她不斷學著壓抑、犧牲與包容撐起來的。
我們習慣了她的付出,卻很少問過:「媽媽,你想要的是什麼?」
她也會迷茫、害怕,甚至懷疑自己。但她從不輕易說出口,只是默默承擔,讓我們安心長大。
她是媽媽,也是一個人
這個母親節,我們除了感謝,不妨多做一步:「看見她」。
看見她的疲憊、她的情緒、她曾有的夢想、她渴望的理解。
媽媽不是我們人生的配角,而是她自己生命的主角。
與其希望她是完美的母親,不如讓她有機會做回一個普通人。
我們真正長大的那天,應該就是開始懂得對她說:
「媽媽,我知道妳也會累。」

這個母親節好好陪媽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