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通得過時間的強酸,有閒蒔花養草,她會在家門前種什麼花——徐詩雨

郭俞平個展 展覽時間:9/30-12/13 展覽地點: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本展覽圍繞著藝術家郭俞平前往印尼,探訪曾經在台灣照應其爺爺的外籍看護工的旅程展開。藝術家試圖從個人視角出發,凝視自我與他者之間交織的關係,包括家庭勞動、情誼連結、遷徙經驗等共同母題所構成的生命軌跡。並進一步思考:這些經驗是否能被彼此感知,甚至構成相互理解的基礎?
本展透過多媒材創作,勾勒個人經驗延伸至跨文化共處的微觀路徑,邀請觀者重新體會在高速流動的世界裡,我們如何在不同的壓力與關係中,實踐支持他人與安頓自身的方式。也許是好好地照顧一盆植物,緩慢而堅持。』擷取自展覽手冊。
觀展心得
因為9/30剛好是開幕茶會,我有幸聆聽藝術家親自分享創作歷程與展場佈置導覽。透過藝術家的介紹,我才知道,印尼移工在出國前,是需要經過嚴格培訓的。她們可能的工作地點包含阿拉伯、新加坡、台灣、日本及韓國。為了培訓最低只有剛成年的印尼女性基本工作技能,他們需要學習許多照護、打掃、中文或其他語言的課程。展覽中也展示了當時她們使用的教材,頁面上滿是拼音符號。對我們來說易不容易閱讀,但正因如此,更顯得新奇而耐人尋味。像是第二張圖片分別的意思為:每天你一定要整理我的房間&每兩個小時要換尿布。
反思
中央大學位於中壢,而中壢其實有著濃厚的外籍移工文化。走出中壢火車站,迎面而來的便是充滿東南亞風情的中平商圈。坦白說,過去的我對這裡的印象並不算好:擁擠的街道、刺鼻的香水與煙味,讓我很容易用幾個刻板的標籤,快速地將「移工」定義。
最近正好在研究美國打工度假,聽完藝術家的分享後,我赫然察覺兩者的相似性。移工透過仲介媒合工作,遠赴異鄉從事人力短缺的產業;台灣人也一樣,依靠代辦前往美國,在服務業或其他工作中換取薪資與經驗。其實我們與那些女性移工並無不同,她們或許將收入寄回家鄉用來蓋家園;而我們則可能期待一段美國旅遊經驗或存一筆資金。
說到底,大家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帶著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努力過完每一天罷了。
有閒的朋友歡迎到中央觀展~附上相關資訊https://cha.ncu.edu.tw/web/news/news_in.jsp?np_id=NP1756352041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