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努力保持樂觀,但既然被歸入「失敗談」,多少還是夾雜著遺憾、不甘,甚至有點難以啟齒。至今要回頭剖析當時的所作所為,仍覺困難重重。
接下來要說的,便是我學習上的滑鐵盧——微積分被當。
大三那年,我開始雙主修商學院。在此之前,我在文學院如魚得水,大三就幾乎修完所有學分,於是想善用資源,跨足不同領域。商學院的院訂必修包括微積分、統計、會計、經濟學。距離我上次接觸數學已久,加上是以特殊選才進入大學,對自己的數學實力⋯⋯說實話,完全沒底。但正因如此,我竟然沒意識到自己弱到這種程度!果不其然,微積分幾乎堂堂聽不懂。雖然老師中文授課,但黑板板書、教材與考題卻全為英文,語言轉換也成了挑戰。而微積分共三次考試,佔總成績85%。成敗全憑硬實力。
以下我將依照三次考試為階段,記錄那段風雨飄搖的學習過程。且聽我娓娓道來。階段一:
我承認,第一次考試前,我確實輕敵了。長期拖延,加上沿用文學院的備考模式,完全沒意識到數學需大量且長期練習。我在考前一週才開始從頭補課(畢竟上課聽不懂🙂↕️),甚至來不及讀完所有範圍。刷考古題、熟讀早已是其次,我當時連單元概念都一知半解。因時間有限,我僅練習每章例題,然而這遠遠不夠!正式上場後幾乎全軍覆沒,尤其手寫應用題佔了50分,不但要看懂英文題目,還得轉換成數學邏輯,對我這種只練基礎題的人來說,完全無從下手。
分數:17分
階段二:
有鑑於第一次慘痛的分數,我馬上調整學習方式。先是在課後觀看YouTube開放式課程(連結補充於留言),然後每週一到週四,利用學校提供的資源,到圖書館找微積分助教問問題。這個資源是公開且免費的,圖書館的討論室,一週四天固定會有兩位助教在教室提供全校大一修習微積分的同學問問題。但因為服務對象是涵蓋所有科系,所以人多的情況下就須耐心等待。
初次走進那個空間,我滿懷抗拒。知道自己程度差,加上好面子,心想「我都大三了,說不定助教年紀還比我小」等等藉口層出不窮。鼓起勇氣進去後,卻遭遇助教投以疑惑眼神,彷彿無聲地說:「這麼基本你也不會?」走出教室的我像條脫水的魚,靜靜躲在書架間落淚。一半是自尊受挫,一半是開始懷疑雙主修的意義。
那段日子,我努力寫完每章練習題,但因題量龐大,加上基礎薄弱,常常寫不完也寫不出。最後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攻克基礎題。問題卡住時,我除了問助教,也問 AI,甚至拍照傳給以前的高中同學求救。考前兩週,我終於意識到單靠自己仍舊不行,便聽從父母建議,請了家教。過程中,也慢慢放下初時的倔強與自尊,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並試著肯定願意努力的自己。
但要步上正軌依舊沒那麼容易,想要讓輪子滾成圓形,必須花時間打磨、不停滾動,最後才能越漸平滑。我以為自己有所進步,沒成想看到考卷時,依然覺得都是沒練習過的題型。再一次深深感受到自己所練習的題數遠遠不足以應付考試。
分數:22分
階段三:
公布第二次考試成績後,我沒有哭,相比起第一次的震驚,更多的是無可奈何的接受。雖然第二次考試出題較難,大家普遍都不及格,但僅進步四分的分數,依然讓我萌生打退堂鼓的想法。走到現在,就像在荊棘上爬行的蝸牛,緩慢且刺痛。或是這就是成長痛吧。
第三次考試的範圍涵蓋整學期內容,因此我沒有時間哀聲嘆氣,只能馬上調整心態,投入準備。我將大部分時間投注在刷題與家教,減少一切雜事干擾。
最後,我帶著「無論如何,至少全力以赴」的覺悟上了考場,因為從前兩次分數來看,被當幾乎已成定局。但令人欣慰的是,這次我終於比較能閱讀英文手寫應用問題了,也總算抓住了一點出題方向。
分數:46分
結語:
這不是一個高潮迭起的故事,結局也確實以「不及格」作結。但回顧這一路的心境轉折,我確實成長了許多,也因為慘痛的教訓,才讓我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習以為常的讀書方法與考試心態。雖然結局不理想,可是能在大學擁有這樣深刻的體悟,依然是幸運的。人生無法保證一帆風順,面對困難該如何解決,是這門課帶給我最寶貴的學習與成長。
總說失敗為成功之母,即便上學期被當了,下學期我一樣硬著頭皮繼續上課(因為微積分是一年制的),並最終以88分高分通過了!真的是痛哭流涕😭撒花🎉如果對新學期的學習歷程感興趣,歡迎期待下一篇~
畢竟,故事總要有個happy ending 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