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家都在談「智慧製造」和「AI 轉型」。但實際上,許多企業導入自動化與 IoT 後,仍然面臨一個核心問題:流程確實快了、準了,但當問題變得複雜,系統還是要仰賴「老師傅」來解決。
鴻海最近在「AI 智慧大工廠」論壇分享的做法,對製造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他們把智慧工廠升級到 3.0 階段,核心不是再多買幾套機器,而是引入 AI Agent,讓工廠不只是「自動化」,而能夠「智慧協作」。
為什麼現在的自動化,還不夠?
鴻海觀察到,單純的自動化系統只能回答「對」或「錯」,例如產品有沒有瑕疵、數值有沒有超標。但遇到更開放的問題,例如「為什麼良率下降?」、「怎麼排產才能如期交貨?」就顯得力有未逮。這正是 AI Agent 上場的時候。舉個製造業熟悉的情境:很多關鍵的調整、操作、維修技巧,其實都靠「老師傅」的經驗。這些資深同仁的知識,通常沒有完整記錄在系統裡,而是靠口耳相傳,或者長年累積的直覺。這樣一來,一旦老師傅退休或被調到其他廠,經驗就難以傳承,造成不同廠之間品質不一致,甚至要重新「走一次冤枉路」。
而鴻海這樣世界級規模的科技大廠,即便沒有「知識留不住」的顧慮,也同樣因為跨國工廠眾多,設備世代不一、供應鏈條件複雜,再加上產線同時要處理 IoT、影像、MES、ERP 等龐雜數據,如何讓這些資訊即時整合並轉化成決策建議,成了關鍵課題。
把老師傅的經驗,變成 AI 的能力
想像一個真實場景:產線上某台機器突然出現異常,過去必須緊急找維修人員,然後再人工調整排程,往往耽誤大量時間。現在,鴻海的 AI Agent 會自動啟動協同流程:維修 Agent 提供檢修方案、排程 Agent 重新分配產能、模擬 Agent 預演不同解法,最後由「協調者 Agent」彙整出最佳出貨方案,讓產線能迅速恢復。
這樣的「數位同事」不只發出警告,更能和人員一起解決問題。而除了異常處理,鴻海也在其他關鍵環節應用了 AI Agent:
- 成型調校:AI Agent 提供 80% 參數建議,人員只需最後微調,大幅縮短試模週期。
- CNC 加工:AI Agent 自動修正不同機台之間不相容的 NC 代碼,避免人工反覆調整。
- 產線協同:不同角色的 Agent 能分工合作,確保生產不中斷,並保障交付進度。
- 品質檢測:FactoryGPT 結合 3D 模擬與影像分析,快速鎖定瑕疵來源,避免因停工延誤出貨。
這些場景說明了一件事:AI Agent 不再只是工具,而是真正能和人員並肩協作的數位同事,能把經驗即時化、流程化,並在第一線持續發揮作用。
那其他企業,該怎麼開始?
看到這裡,許多製造業老闆、主管可能會想:鴻海有資源、有研發團隊,其他公司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但切入點不同。
真正的挑戰不是技術門檻,而是如何把自己的流程、資料與經驗,整理成 AI 能理解並執行的 SOP。這也是多數企業卡住的地方:要嘛開發成本太高、要嘛導入的工具過於通用,最後很難貼近自身的運營需求。
從大廠經驗,到自己的實踐
鴻海展示了 AI Agent 如何成為智慧工廠的成長引擎;而對其他企業來說,真正的關鍵是 如何把這樣的能力,用自己負擔得起、可持續的方式落地。
這就是 AI Agent 的價值:讓企業不用像大廠一樣砸重金,就能一步步開始,把 AI 變成「自己的數位同事」,並透過 SOP 管理逐步推廣到更多部門與廠區。
智慧製造 3.0,不只屬於科技巨頭,而是每一家製造業今天就能啟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