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川普政府推動振興工業政策的背景下,美國製造業的就業狀況持續惡化,與政策初衷形成鮮明對比。根據分析,截至今年八月,美國製造業減少了 12,000 個工作崗位,自四月以來總共縮減 42,000 人;全年來看,2025 年共減少 33,000 人,主要集中在汽車、家電和電子產品等耐用品製造業。就業下滑主要歸因於三大政策與結構性因素:高額關稅造成市場不確定性並增加企業成本(如約翰迪爾因關稅導致約 3 億美元成本並裁員超過 200 人)、對移民的強硬政策加速企業轉向自動化以替代人力,以及共和黨稅收與支出法案逐步取消了某些稅收抵免。此外,製造商在疫情期間大量投資自動化,提高了每位工人的產出效率,這是改變製造業就業結構的長期趨勢。
在就業市場惡化訊號下,市場對聯準會(Fed)降息的預期急遽升溫。由於官方非農就業數據缺席,民間企業就業人數減少 3.2 萬人的 ADP 報告影響力被放大。交易員押注 10 月降息一碼的機率高達 99%,12 月再降息一碼的機率也上升至 86.7%。Fed 在九月降息一碼後,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為 4.00-4.25%。儘管就業數據疲弱,市場仍預期經濟成長具備韌性(第二季 GDP 年化成長率上修至 3.8%),投資人正為「預防性降息」布局。同時,政府停擺帶來經濟不確定性,財政部長貝森特警告其可能對 GDP 造成負面衝擊,長期停擺特別是若永久解僱約 75 萬名聯邦員工,將造成實質損害。政治角力也危及民生,例如川普總統希望取消「平價醫療法案」下的聯邦稅收抵免,可能導致平均月度保費從 74 美元飆升至 159 美元。
降息預期與避險需求支撐國際金市延續強勁漲勢,過去三個月金價上漲近 17%,今年迄今累計漲幅達 47%,是 1979 年以來最強勁年度漲勢。市場預期金價衝擊每盎司 4000 美元,短期支撐價位在 3500 美元。全球銅市則因供應端「黑天鵝」與結構性需求而劇烈震盪。印尼 Grasberg 礦場(年產能佔全球近 10%)因事故停產,預計今年第四季將減產 20 萬噸,2026 年減產近 27 萬噸,加上其他礦場減產,導致全球供應量減少約 6%。高盛已將 2025-2026 年全球銅市預期從「過剩」調整為「短缺」,並重申 2027 年倫敦期銅上看 10750 美元。
亞太股市受惠於降息預期與人工智慧(AI)技術突破的雙重推動而強勁上漲。OpenAI Sora 2被視為「世界模擬器」雛形,引領新範式。記憶體晶片市場因高頻寬記憶體(HBM)的爆炸性需求而進入超級週期,產品價格將上漲 20% 至 30%,預計持續至 2027 年。OpenAI 耗資 5,000 億美元的「星際之門」計畫,每月對 DRAM 矽晶圓需求高達 90 萬片,預計佔 2025 年全球 DRAM 預估產能的四成。HBM 產業在 2024 至 2028 年間複合年增長率預估達 50%,SK 海力士和美光 2025 年 HBM 產能已銷售一空。供應排擠效應導致傳統 DRAM 價格上漲 8% 至 13%。在 AI 估值方面,資深投資人警告企業估值「高得離譜」,有泡沫化疑慮,但 Anthropic 研究員則駁斥此論,強調應警惕低估技術迭代的指數級成長,並預測到 2026 年中模型將能自主完成 8 小時工作日任務。輝達預期本季營收年增約 54% 至 540 億美元,OpenAI 預計今年營收達 130 億美元。中國網路市場中,摩根大通大幅上調阿里巴巴目標價至 245 美元,看好 AI 提升電商收益的成長新敘事。
在地緣政治下,關鍵礦產供應鏈正加速**「去中化」。美國入股北美鋰礦巨擘美洲鋰業 5% 股權,同時中國正與馬來西亞洽商,計畫以「技術換資源」合作興建稀土加工廠。德國則將核融合技術**列為國家關鍵技術,計畫到 2029 年累計投入超 20 億歐元。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在 2024 年年安裝量佔全球總安裝量的 54%,且本土製造商在國內市占率首次超越外國競爭對手至 57%。中國新能源車市競爭激烈,零跑汽車單月交付量達 6.67 萬輛,年增 97%;比亞迪 9 月銷售 39.63 萬輛。
國際政局方面,日本 10 年期公債拍賣需求疲軟,殖利率上揚至 1.65%,反映市場對日本央行可能在 10 月升息(預期機率已達 58%)的擔憂。韓國司法權力結構迎來根本性變革,將廢除檢察廳,職能切割給公訴廳與重大犯罪調查廳,將司法主導權轉移至行政體系。在科技主權方面,英國政府擬要求定期存取英國民眾的 iCloud 備份,但因蘋果堅持加密原則,在技術、法律與外交多重因素下難以妥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