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九月經濟數據警訊與政治不確定性,直接點燃了市場對寬鬆政策的預期。供應管理協會(ISM)製造業指數微幅回升至 49.1,但已連續第七個月位於 50 榮枯線以下。其中,新訂單指數大幅下滑至 48.9,反映未來需求疲弱,但生產指數重回擴張至 51.0,可能為清庫存或趕單所致。勞動市場疲態從 ISM 就業指數連續第八個月收縮至 45.3,以及「小非農」ADP 就業報告爆冷減少 3.2 萬人(自 2023 年三月以來最糟數據)獲得證實。儘管留任員工薪資年增 4.5% 仍強勁,但轉職者薪資成長已放緩至 6.6%,且投入成本漲幅持續放緩,價格指數連續第三個月下降至 61.9。
由於國會預算僵局,美國聯邦政府自 2019 年以來首度關門,導致原定發布的非農就業報告等關鍵數據被推遲,形成致命的**「數據真空」**。這種不確定性與資訊缺乏,加上分析師擔憂若總統川普兌現永久解雇員工的威脅,失業率可能上升至 4.7%,使得市場將風險權重極端放大。在缺乏官方數據錨定的情況下,市場被迫傾向於持續押注寬鬆,對聯準會(Fed)10 月降息一碼的機率已高達 99%,對 12 月再次降息的預期也高達約 74%。
這立即引發了市場避險情緒急劇升溫,COMEX 黃金價格飆升突破每盎司 3900 美元,創歷史新高,今年金價已飆升超過 47%,有望創下自 1979 年以來最大年度漲幅。白銀漲幅也超過 60%。這波漲勢由 Fed 降息預期、各國央行買入以及九月黃金 ETF 月度資金流入量創三年新高所支撐。美股期貨(標普 500、那斯達克指數期貨下跌約 0.5%)受到衝擊,但韓股 Kospi 指數因九月出口數據強勁逆勢上漲 0.7%。
在製造業普遍收縮的全球背景下,亞洲和歐元區壓力顯著。歐元區製造業 PMI 跌至 49.8,新訂單降至六個月來最快速度,德國、法國、義大利三大經濟體全數萎縮。亞洲出口大國台灣 PMI 降至 46.8,日本 PMI 降至 48.5,中國官方製造業活動已連續第六個月萎縮。中國國際收支報告顯示上半年經常賬戶順差達 2941 億美元,服務貿易中的旅行收入年增率大增 42%,但國內消費疲弱仍拖累全球供應鏈。
然而,產業結構差異正導致區域分化:南韓製造業 PMI 逆勢擴張至 50.7,受惠於海外需求改善,並與其在 AI 晶片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相關。三星和 SK 海力士憑藉 HBM 市場近 80% 的市占優勢,成功打入 OpenAI 5000 億美元的「星際之門」計畫,而微軟也計畫在資料中心主要使用自家晶片,凸顯 AI 算力軍備競賽對南韓半導體的結構性增長動力。
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市場展現強勁出口動能,今年前八月電動車出口暴漲 87.3% 至 153.2 萬輛。在歐洲,中國品牌 8 月銷量年率翻倍,市佔率升至 5.4%,其中插電混動車(PHEV)銷量激增 1271%,成功應對市場與關稅挑戰。在東南亞,比亞迪已超越豐田登頂新加坡銷量冠軍,終結日本車廠數十年 77% 的主導地位。相較之下,特斯拉在歐盟總銷量年率下降 42.9%,在瑞典市場連續第九個月下滑(同比暴跌 64%),主因車型陳舊和執行長馬斯克的爭議言行。
歐元區 9 月通膨升至 2.2%,核心通膨穩定在 2.3%,ECB 數據鞏固了其暫時維持利率穩定的政策計畫。但 ECB 仍關注食品價格自 2015 年以來飆升超過 40% 的民生壓力,其在 HICP 中權重約 20%,主要歸因於能源飆漲、需求增加和**氣候變遷(極端天氣)**衝擊。
此外,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干擾全球貿易,如歐盟擬大幅削減鋼鐵進口配額並課徵 50% 關稅;中國透過中國礦產資源集團要求暫停採購澳洲必和必拓鐵礦砂,以增強價格影響力。在科技領域,英特爾新一代 CPU 仍將仰賴台積電 N3E、N6 製程。在金融市場,比特幣突破 11.6 萬美元,主因九月現貨 ETF 資金持續流入 35.3 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