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診所是每天人流量大、飛沫與血液暴露風險高的場域。
一、個人防護裝備(PPE)
牙科醫療最明顯的耗材,就是全套 PPE。
- 口罩:醫療口罩或 N95,防止飛沫與血液噴濺。
- 手套:拋棄式乳膠、丁腈或乙烯基手套,診間必備。
- 護目鏡/面罩:一次性或可重複使用(需搭配酒精擦拭)。
- 隔離衣:防滲液的一次性隔離衣,或可洗滌重複使用的醫用防護衣。
這些耗材在指引中被明確規範為「一人一用、一診一換」,因此產生穩定消耗量。
二、診療用拋棄性耗材
牙科治療常涉及血液與唾液暴露,許多器械耗材都必須一次性使用。
- 吸唾管、拋棄式杯子:避免交叉感染。
- 探針、刮治器的保護套:有些診所會用一次性塑膠套降低清潔壓力。
- 無菌敷料、紗布:用於術中止血、清理。
- 牙科用拋棄吸頭(如三用噴槍頭):避免重複使用帶來的風險。
三、清潔與消毒用品
除了診療當下的防護,診所日常清潔與器械處理也大量依賴耗材。
- 酒精棉片、擦拭巾:快速消毒器械與工作檯面。
- 次氯酸鈉溶液:清潔牙科椅面與高風險表面。
- 超音波清洗槽耗材:專用清洗劑與沖洗液。
- 拋棄式清潔布/手套:避免重複使用導致細菌滋生。
四、器械包裝與滅菌耗材
牙科診所的器械多屬於可重複使用類型,但必須經過高壓滅菌(autoclave)。
- 滅菌袋:常見藍白醫療紙袋,帶有指示顏色條。
- 化學指示帶:貼在滅菌袋上,確認是否完成滅菌。
- 生物指示劑:定期監測滅菌器效能。
這些耗材雖然不會天天用掉大量,但對合規來說是必須。
五、環境防護耗材
牙科診所除了醫療器械,還需要維持環境衛生。
- 椅套、把手套:診椅、燈把、抽屜把手等高接觸區域,常用一次性保護套。
- 地板與診間擦拭紙:防止液體飛濺與二次污染。
- 垃圾袋(醫療廢棄物專用紅袋):感染性廢棄物的正規處理必備。
結語:指引就是隱形的「耗材清單」
從這份《牙科感染管制措施指引》我們可以看到:
- 每位病人就是一套耗材循環(口罩、手套、杯子、吸唾管)。
- 每次診療後就是一輪環境清潔(酒精、擦拭巾、拋棄套)。
- 每週或每月還有合規驗證(滅菌袋、指示劑)。
換句話說,這些管制措施不只是保障病人安全,也構成了牙科診所對耗材的「剛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