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師母拿著一張活動宣傳單說:「這是我們的兒童活動宣傳單,但覺得有點太正式成熟了,你能不能幫忙調整一下,讓它更適合孩子呢?」
我接過來一看,設計排版很清楚,但整體偏成熟,色彩也比較中性。雖然資訊完整,但總覺得少了什麼——尤其對象是 小學生,應該要一眼就能感受到「好玩」、「有趣」、「我要去!」。
於是,我開始思考該如何在 保留品牌形象 與 增加童趣氛圍 之間找到平衡。
這個活動是 每個月都會舉辦的戶外兒童聚會,但日期並未固定,因此需要一張可以長期發放、保留基本資訊的設計。
活動的對象是 國小一到六年級的小朋友,舉辦地點則在社區的公園裡。這不是普通的活動,而是 由比爾牧師創立的「大都會 Metro」國際品牌所推動的人行道主日學。在全球許多國家都有這樣的模式:把教會帶到孩子身邊,藉著唱歌、跳舞、遊戲、故事和小禮物,讓孩子認識信仰、學習品德,也感受到愛與喜樂。
原始設計的問題
第一次拿到原始設計稿時,我發現它 偏向成年感,字體與色彩比較中性,雖然清楚,但卻少了「童趣」與「活潑感」。考量到對象是小學生與家長,設計必須兼顧:
- 小朋友要一眼覺得好玩、有趣。
- 家長要覺得安全、安心、願意把孩子交給這個活動。

前期研究:從全球品牌找到在地的方向
在正式開始改造前,我花了一些時間研究 大都會(Metro World Kids) 的網站,看了 不同國家的版本。
這個國際品牌雖然核心相同,但每個地區的設計語氣都有些差異。 我觀察到一個共同特點:他們的活動常常都會依主題更換設計風格,例如這次是「叢林冒險」,下次可能是「海邊派對」或「太空探險」。
這樣的變化讓孩子覺得每次來都有新鮮感,也讓活動不斷延伸出故事感與期待感。
但我們教會目前規劃的型態不同——活動會 每月固定舉辦、但主題未定。
於是我最後決定以 「派對(Party)」 作為長期可運用的主題概念。
因為「派對」的包容性極高:
- 不受季節、節慶或主題限制;
- 無論是探險、夏日、聖誕,派對都能包進來;
- 孩子一看到氣球、彩帶、笑臉,就能直覺感受到「歡迎與快樂」。
這樣一來,不僅能維持品牌的識別一致性,也能在未來活動中自由調整局部設計細節。
每一次的活動,都是一場新的派對。

設計的思路
我保留了 品牌固定的 LOGO 與吉祥物角色,這是大都會在全球的共同識別。但在這基礎上,我做了幾個改造:
- 色彩:把原本的沉穩色系改成明亮、繽紛的色彩,營造出「派對感」。
- 插畫氛圍:加入更多孩子能共鳴的元素:飛機、熊、氣球、音符、禮物盒、派對帽,讓畫面充滿童趣,一眼就有「慶典」的氛圍。
- 角色使用:放入品牌角色,搭配更適合小朋友的互動場景。
- 版面結構:將上方做為品牌識別區,中段放活動特色(唱歌、故事、遊戲、禮物),下方則預留填寫日期、孩子姓名與家長資訊。
- 文字安排:調整重點標題的大小與位置,讓家長和孩子能快速抓到「時間、地點、對象」。
- 彈性應用:因為日期每月不同,所以保留「空白處」給同工手寫,這樣可以避免每月重新印製。
這樣的處理,讓整張海報不再只是「告知訊息」,而是像一個「快樂的邀請函」。

印刷與應用
這份改造後的宣傳單,第一次就直接印製了 2000 張,因為需要長期推廣,每個月都會發放。
為了應付「每月固定但日期未定」的情況,設計時特地在時間欄位留白,讓工作人員可以手寫或加貼紙,既能保持彈性,盡量維持整體美觀。
延伸與反思
這次改造不只是一次設計,而是一個「學會站在孩子角度」的練習。
- 對大人來說,設計可以偏正式、資訊完整。
- 但對孩子來說,他們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文字,而是 顏色、角色和氛圍。
也因為這次經驗,我更深刻感受到:平面設計不只是資訊傳達,而是 感受的創造。
我也期待未來可以嘗試:
- 做 電子版動畫,在社群媒體上分享。
- 按照 節慶或季節,設計不同主題版本(聖誕版、夏日版、開學版),增加新鮮感。
這次設計,讓我練習到的不只是「排版」或「配色」,而是如何在 品牌規範與實際需求之間找到最合適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