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筆記|記錄那些關於人性、語言與改變的瞬間。
前幾天我看到一支外國影片。
主持人問學員:「你在賣什麼?」
學員回答:「我賣保健食品。」
另學員說:「我做數位行銷,會跟頂尖的團隊合作。」
主持人聽完,直接把麥克風收走。(學員一臉矇..)

主持人說了一句話,
讓我一直思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主持人說:
「你們聽起來都一樣,但潛在客戶,只關心一件事......改變。」
影片連結會放在文章最下方,記得要看完喔!
《潛在客戶只關心一件事:改變(下)》:從感覺到結構,銷售背後的對話設計術
3天后分享~

一、主持人拿麥克風走人的原因是什麼?
那位學員說「我們會跟頂尖的人合作」,
這句話其實是企業在說自己多厲害
, 但聽在潛在客戶耳裡完全沒有關聯性。
客戶在意的不是「你多強」, 而是「你能不能讓我變得更好」。
主持人拿走麥克風,就是在打斷這種「自嗨式行銷」。
他想提醒大家:
「潛在客戶只關心一件事,我能不能變得更好(改變)。」
二、真正的銷售重點
這段話背後的核心邏輯是:
銷售 ≠ 推銷產品
銷售 = 協助客戶看見他想達到的改變,並相信你能帶他到那裡
所以不論你賣什麼(保健品、LINE 顧問、裝修、教練課程), 真正該回答的不是「我們產品有多厲害」, 而是:
「我能幫你從 A 狀態(痛點)走到 B 狀態(理想狀態)」。
他說你們聽起來都一樣,不只是那兩個人,而是我們所有專業人士,
我們太習慣回答「我在做什麼」, 卻很少能真的說出,
包括我自己也很難改變這樣的思考慣性:
「我讓人變成什麼樣。」
老實說,我自己也常陷在這種「自我陳述的陷阱」裡,
明明在協助客戶經營品牌、定位市場、
解析室內裝修與日系廚具的需求、官方 LINE 顧問,
但別人問「你是做什麼的」時,
我還是會下意識回答:「我做日式廚具」、「我做官方LINE顧問」。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 「自我中心偏誤(Egocentric Bias)」,
意思是:人傾向用自己的觀點去解釋世界,
在溝通裡,這種偏誤讓我們更容易「陳述」而非「共感」,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多數銷售會失敗,
因為我們太忙著講「我們有什麼」,
卻忘了讓對方看見:「他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
」
有時我也會笑著對客戶說:
「你以為我在賣的是廚具,其實不是, 我賣的,
是一個能夠用二十年以上、 讓家人朋友都願意待在廚房聊天、喝下午茶的地方。」
或是:「你以為我在幫你做官方 LINE、做圖文,
其實我在幫你建立一個能長期延續品牌、 自動維繫客戶關係的系統。」
《華燈初上》, 林心如飾演的媽媽桑曾說過一句話:
「我們賣的不是酒,是感覺。」
整部戲我都忘了劇情,只記住這句話,
因為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
每個人都在賣「同樣的東西」,
但能讓人願意買單的,是「
他在你身上感受到的感覺
。」
這其實跟我們的專業世界也一樣
,
同樣是設計師、同樣是顧問等等, 為什麼有人總能成交、有人總是差一步?
關鍵在那個「你讓他覺得被看見」的瞬間。
同樣的工作,
完全不同的回話邏輯, 真正有效的銷售,在於感應對方當下想成為誰。
就像是 NLP(神經語言程式學)裡的一個概念:
Rapport 建立,
它強調,有效溝通其實是「對頻」,
當我們能用對方的語言、關鍵字、價值觀去說話時,
對方在潛意識裡會覺得:
「你懂我。」
那一刻,信任自然產生,改變也才真正開始。
行銷心理學裡有一個經典模型:
人會行動,通常不是因為痛苦,而是因為
看到希望
,
Pain Point(痛點)會讓人停下來思考,
但 Desired State(理想狀態)才會讓人願意前進,
所以,不管你是賣商品、顧問、課程、還是專業服務, 銷售的本質其實只有一句話:
「你幫助的人,變成了什麼樣?」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在做這樣的練習,
有時是在與客戶的對話裡; 有時是在和自己對話的過程中,
看見一種更理想的自己,
那你呢? 在你的工作裡,
有沒有哪一次對話,
讓你突然發現,你說的話,
其實在改變別人?
祝福你。
延伸觀看 👉 [/主持人談「潛在客戶只關心改變」]
感謝你看完!
《潛在客戶只關心一件事:改變(下)》:從感覺到結構,銷售背後的對話設計術
3天后分享~
給正在經營 LINE 官方帳號的你:
如果你有官方LINE帳號卻不知道怎麼調整,
也歡迎參考我的範本,甚至留言給我,我很樂意給你一些方向建議
📮 LINE 官方帳號:[@記憶點行銷➙]
📬或在方格子留言,我會親自回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