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在客戶只關心一件事:改變(上)原來我們不該賣產品,要賣的是.....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觀察筆記|記錄那些關於人性、語言與改變的瞬間。

前幾天我看到一支外國影片。

主持人問學員:「你在賣什麼?」

學員回答:「我賣保健食品。」

另學員說:「我做數位行銷,會跟頂尖的團隊合作。」

主持人聽完,直接把麥克風收走。(學員一臉矇..)

raw-image


主持人說了一句話,

讓我一直思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主持人說:

「你們聽起來都一樣,但潛在客戶,只關心一件事......改變。」

影片連結會放在文章最下方,記得要看完喔!

《潛在客戶只關心一件事:改變(下)》:從感覺到結構,銷售背後的對話設計術

3天后分享~

raw-image

一、主持人拿麥克風走人的原因是什麼?

那位學員說「我們會跟頂尖的人合作」,

這句話其實是企業在說自己多厲害, 但聽在潛在客戶耳裡完全沒有關聯性。

客戶在意的不是「你多強」, 而是「你能不能讓我變得更好」。

主持人拿走麥克風,就是在打斷這種「自嗨式行銷」。

他想提醒大家:

「潛在客戶只關心一件事,我能不能變得更好(改變)。」

二、真正的銷售重點

這段話背後的核心邏輯是:

  • 銷售 ≠ 推銷產品
  • 銷售 = 協助客戶看見他想達到的改變,並相信你能帶他到那裡

所以不論你賣什麼(保健品、LINE 顧問、裝修、教練課程), 真正該回答的不是「我們產品有多厲害」, 而是:

「我能幫你從 A 狀態(痛點)走到 B 狀態(理想狀態)」。

他說你們聽起來都一樣,不只是那兩個人,而是我們所有專業人士,

我們太習慣回答「我在做什麼」, 卻很少能真的說出,

包括我自己也很難改變這樣的思考慣性:


「我讓人變成什麼樣。」


老實說,我自己也常陷在這種「自我陳述的陷阱」裡,

明明在協助客戶經營品牌、定位市場、

解析室內裝修與日系廚具的需求、官方 LINE 顧問,

但別人問「你是做什麼的」時,

我還是會下意識回答:「我做日式廚具」、「我做官方LINE顧問」。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 「自我中心偏誤(Egocentric Bias)」

意思是:人傾向用自己的觀點去解釋世界,

在溝通裡,這種偏誤讓我們更容易「陳述」而非「共感」,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多數銷售會失敗,

因為我們太忙著講「我們有什麼」,

卻忘了讓對方看見:「他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


有時我也會笑著對客戶說:

「你以為我在賣的是廚具,其實不是, 我賣的,

是一個能夠用二十年以上、 讓家人朋友都願意待在廚房聊天、喝下午茶的地方。」


或是:「你以為我在幫你做官方 LINE、做圖文,

其實我在幫你建立一個能長期延續品牌、 自動維繫客戶關係的系統。」

《華燈初上》, 林心如飾演的媽媽桑曾說過一句話:


「我們賣的不是酒,是感覺。」


整部戲我都忘了劇情,只記住這句話,

因為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

每個人都在賣「同樣的東西」,

但能讓人願意買單的,是他在你身上感受到的感覺。」


這其實跟我們的專業世界也一樣

同樣是設計師、同樣是顧問等等, 為什麼有人總能成交、有人總是差一步?

關鍵在那個「你讓他覺得被看見」的瞬間。


同樣的工作,

完全不同的回話邏輯, 真正有效的銷售,在於感應對方當下想成為誰


就像是 NLP(神經語言程式學)裡的一個概念:

Rapport 建立,

它強調,有效溝通其實是「對頻」,

當我們能用對方的語言、關鍵字、價值觀去說話時,

對方在潛意識裡會覺得:

「你懂我。」

那一刻,信任自然產生,改變也才真正開始。


行銷心理學裡有一個經典模型:

人會行動,通常不是因為痛苦,而是因為看到希望

Pain Point(痛點)會讓人停下來思考,

但 Desired State(理想狀態)才會讓人願意前進,

所以,不管你是賣商品、顧問、課程、還是專業服務, 銷售的本質其實只有一句話:


「你幫助的人,變成了什麼樣?」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在做這樣的練習,

有時是在與客戶的對話裡; 有時是在和自己對話的過程中,

看見一種更理想的自己,


那你呢? 在你的工作裡,

有沒有哪一次對話,

讓你突然發現,你說的話,

其實在改變別人?

祝福你。

延伸觀看 👉 [/主持人談「潛在客戶只關心改變」]

感謝你看完!

《潛在客戶只關心一件事:改變(下)》:從感覺到結構,銷售背後的對話設計術

3天后分享~

給正在經營 LINE 官方帳號的你:

如果你有官方LINE帳號卻不知道怎麼調整,

也歡迎參考我的範本,甚至留言給我,我很樂意給你一些方向建議

📮 LINE 官方帳號:[@記憶點行銷➙]

📬或在方格子留言,我會親自回你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自由職人記憶研究院
90會員
133內容數
【 自由職人記憶研究院】 品牌記憶點|自媒經營|職人IOP計畫|成家知識 在這個資訊過載、變動快速的時代,如何讓個人價值被看見?如何讓品牌真正被記住? 自由職人記憶研究院 不只是研究行銷策略,而是探索 個人品牌、企業定位、內容經營,甚至生活方式的塑造,讓「品牌」不只是曝光,而是成為市場中的獨特記憶點
2025/09/30
送禮就像「經營品牌」,不是有送就好,而是挑「和對方關係裡最重要的價值」。 把送禮拆成 4 個視角,換個角度,也許你會更懂怎麼「送到心坎裡
Thumbnail
2025/09/30
送禮就像「經營品牌」,不是有送就好,而是挑「和對方關係裡最重要的價值」。 把送禮拆成 4 個視角,換個角度,也許你會更懂怎麼「送到心坎裡
Thumbnail
2025/08/20
在 LINE 官方帳號的對話裡,我們唯一能靠的,就是那幾行字。 聲音、語速、眼神交流,這些都沒有..... 只剩下「怎麼下這一行文字」來讓人感受到:
Thumbnail
2025/08/20
在 LINE 官方帳號的對話裡,我們唯一能靠的,就是那幾行字。 聲音、語速、眼神交流,這些都沒有..... 只剩下「怎麼下這一行文字」來讓人感受到:
Thumbnail
2025/08/13
「啊?那要不要錢?是不是很難設定?會不會很麻煩?」很多人聽到「官方帳號」三個字的第一反應~ 《我用個人 LINE 也能接案,為什麼還要搞一個官方 LINE?》
Thumbnail
2025/08/13
「啊?那要不要錢?是不是很難設定?會不會很麻煩?」很多人聽到「官方帳號」三個字的第一反應~ 《我用個人 LINE 也能接案,為什麼還要搞一個官方 LINE?》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這個成份很少見效果更好」 你賣的是保養品?還是保養的品牌?  「我要做品牌」老闆堅定的說 Angel:「你怎麼銷售品牌?」 老闆:「我的產品是用最新的技術成份。」 Angel:「是獨家嗎?」 老闆:「不是,但現在做的人不多。」 以上的內容 你聽見的是產品?還是品牌? 賣保養品想做
Thumbnail
「這個成份很少見效果更好」 你賣的是保養品?還是保養的品牌?  「我要做品牌」老闆堅定的說 Angel:「你怎麼銷售品牌?」 老闆:「我的產品是用最新的技術成份。」 Angel:「是獨家嗎?」 老闆:「不是,但現在做的人不多。」 以上的內容 你聽見的是產品?還是品牌? 賣保養品想做
Thumbnail
在業務簡報時,不只有內容和邏輯是重要的,還需要先抓住受眾,瞭解他們的需求。資深業務已經執行過多次,他們想聽的是有什麼新的、吸睛的、一種感覺賣得動的信心。在簡報中先抓住受眾,讓他們感到心情舒爽,就能成功地傳遞溝通訊息。
Thumbnail
在業務簡報時,不只有內容和邏輯是重要的,還需要先抓住受眾,瞭解他們的需求。資深業務已經執行過多次,他們想聽的是有什麼新的、吸睛的、一種感覺賣得動的信心。在簡報中先抓住受眾,讓他們感到心情舒爽,就能成功地傳遞溝通訊息。
Thumbnail
《數位時代的商品要如何快銷?》知道自己的商品為何難銷嗎?想一想,您辛苦開發的商品提供目標顧客哪一種感受?有感還是無感?快感還是慢感?本課程將引導學員在品牌及商品規劃初期,即導入「foryou快感行銷」觀念,讓顧客從感動到心動,進而趕快行動!
Thumbnail
《數位時代的商品要如何快銷?》知道自己的商品為何難銷嗎?想一想,您辛苦開發的商品提供目標顧客哪一種感受?有感還是無感?快感還是慢感?本課程將引導學員在品牌及商品規劃初期,即導入「foryou快感行銷」觀念,讓顧客從感動到心動,進而趕快行動!
Thumbnail
我想讓這本書自己說話,種子自己開花,讓文字去觸動靈魂有共鳴的人,也許某時某刻某個人,翻閱了它, 而得到一股剛剛好的力量,發自內心的感動進而自發性地去分享、去溫暖更多人。
Thumbnail
我想讓這本書自己說話,種子自己開花,讓文字去觸動靈魂有共鳴的人,也許某時某刻某個人,翻閱了它, 而得到一股剛剛好的力量,發自內心的感動進而自發性地去分享、去溫暖更多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