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隨筆:灰色的煙霧里仍有方向
“灰色的烟雾模糊了遥远的星座,眼前的一切失去了历史和名字。”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面前的月亮·圣马丁札记》
一
灰色的煙霧緩緩升起,像一層未完成的禱告,輕輕覆在世界的額頭上。星座的光被稀釋成柔軟的塵埃,閃爍在天幕的深處,如同被上帝藏起來的夢。我站在時間的邊緣,看著這一切的模糊、褪色、靜默——而心中忽然有一種平安,不是來自世界的秩序,而是來自那看不見的手。
當一切失去了名字的時候,我仍能感覺到祂的名字在空氣里流動。那名字無聲,卻如光一般穩固。煙霧模糊了方向,卻模糊不了信仰。星星被遮蔽了,但天仍然在那裡。我看不清遠方,卻知道有一條河,正從上帝的心流向我。那河安靜而柔和,像祂在夜裡輕聲說:“我在這裡。”
二
我常常想,信仰也許就是一種“看不清”中的確定。灰色世界並非絕望的象徵,而是一種柔和的光的方式。太強烈的亮光讓人無法直視,於是上帝用煙霧的顏色遮蓋了祂的榮耀,讓我們在不清楚的路上,學會仰望。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11:1)
於是我開始懂了:上帝並不急於讓我們“看見”,祂更希望我們“相信”。 當我走在被灰色籠罩的路上,我聽見祂的聲音不是來自天空,而是從心底回響。那聲音說:“孩子,不要怕,你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所預備的。” 於是我不再焦慮於“明天在哪裡”,因為祂在我的今天。我不再害怕“自己是誰”,因為祂的手還在泥土中繼續塑造我。
三
有時候,世界像被打碎的鏡子,映出一地的碎光。歷史失去了名字,語言失去了重量,甚至連“我”都成了一種模糊的影子。 可就在這模糊里,我開始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晰——一種超越感官的、溫柔的真理。 原來,當一切都模糊的時候,靈魂反而更接近本質。當我不再被事物的清晰邊界所吸引,我就能看見上帝那看不見的輪廓。
“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有限,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哥林多前書13:9-10) 那“完全”不是終點的明白,而是一種柔軟的接納——接納模糊、接納不確定、接納時間的慢與神的深。 於是,我在灰色的光中學會禱告。我不再求上帝立刻讓我看見未來,我只求祂在我不明白的時候仍與我同在。
四
那一天,河邊的風很輕。我看見一位老者坐在岸邊,他對我微笑,說:“你知道嗎?灰色不是悲傷的顏色。它是萬色的中間,是光經過沈澱之後的安息。” 我想起聖經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 原來,連光也要學會休息。連奔流的河也會在拐彎處慢下來,反射出天的倒影。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信仰不是盲目的奔跑,而是柔軟的停留。不是要求上帝改變一切,而是讓祂在我的“不確定”中被顯明。煙霧再濃,也擋不住祂的手伸向我。那手並不強硬,不是命令,而是邀請。祂邀請我坐下,喝口水,安靜一會兒。
五
我常常夢見自己走在一條無名的路上。四周皆是灰色的霧。沒有路標,沒有地圖,只有一盞懸在空中的光,像呼吸一般微弱。我不知道那光從何而來,但我知道它為我而亮。 “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篇119:105) 每一步都像在霧中摸索,可奇妙的是,腳下的石頭總比想象中更穩。也許信心就是這樣——不是讓你走得更遠,而是讓你在看不清時仍敢邁步。而盼望,是那灰色中的金線,悄悄纏繞在每一個裂縫里,讓生命的破碎不至坍塌。
六
有一晚,我夢見自己在天空中飄。整個世界像一幅被淚水打濕的畫,輪廓被抹平,只剩溫度。 我看見大地上有人哭泣、有人禱告、有人沈默。而上帝的手,像一陣光,從天的另一端伸來。祂沒有擦去所有的淚,卻輕輕接住了每一滴。
那一刻,我的心被一種無法言說的溫柔浸透。我明白,灰色的煙霧並不是遮蔽,它是帷幕,是保護,是神用來讓我們學習“等待”的方式。等待光,也等待自己被光照亮。
七
如今我站在清晨的窗前,灰色的天光正一點點被撕開。城市的輪廓重新顯現,樹的影子投在牆上,一切都在回到它們原本的名字。但我知道,有些東西已經改變。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我內裡的視野。我不再害怕模糊,因為我知道光始終在霧後;我不再害怕孤獨,因為孤獨中也有祂的陪伴。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篇23:1)
灰色的煙霧仍在天邊飄散,可那已經不再是遮蔽,而是一種神聖的呼吸。
八
信仰,並不總是閃亮的顏色。它更像是灰色的光——溫柔、包容、不喧嘩。它在不確定中生根,在沉默中發芽,在等待中盛開。而我,也在那灰色之中,學會了相信、盼望、再一次去愛。因為我知道——無論世界怎樣模糊,上帝的光從未離開。祂在灰色裡,在河的低語中,在風經過臉頰的那一瞬間。祂在我不明白的每一個明天裡,
輕聲說:「你仍要前行,因為我已在前面。」
2025-1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