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黃牌與紅牌重機騎士的心情往往很複雜。
當初花了不少錢考大型重機駕照,再添購一台能跑遠途、享受風與自由的車,但真正上路後才發現,騎車的路不只是柏油路,還得繞過層層制度與社會眼光。
稅金比照汽車,卻不能上國道
這幾乎是所有重機族最常提到的矛盾。
政府對排氣量 550cc 以上的紅牌重機收取的燃料稅、牌照稅幾乎等同汽車,但國道卻依然禁行。
雖然曾有試辦開放,但因事故與輿論壓力,最終仍沒有推進。
你每年繳出和汽車差不多的錢,卻被迫繞縣道、快速道路,行車時間拉長,安全風險也未必降低。
車檢常被認為是刁難
每年檢驗,對一些喜歡改裝或維護愛車的騎士來說,常像是一場心驚膽戰的考驗。
標準並非完全不合理,但在執行上往往被批評過度嚴苛,或缺乏對重機文化的理解。
噪音取締合理,但印象已被定型
我自己也覺得吵到人不好,噪音管制是合理的;但社會大眾對重機的印象早已被「改管、暴衝、危險駕駛」定型。很多人看到重機加速的聲音或速度就本能地恐懼,甚至覺得我們天生就是在「炫技」。
停車,是一個無聲的尷尬
重機比一般機車大得多,停汽車格會覺得不好意思;停機車格又怕被刮傷,或被認為占位子。
城市裡對重機的空間規劃幾乎是空白,許多時候騎士只能在合法與不便之間找縫隙。
這些看似零碎的困境背後,其實有著共同的根源──安全顧慮、政治誘因不足、社會信任低。
高速事故率確實讓政府保守;重機族群票數少,缺乏足夠的政治聲量;部分騎士的危險駕駛與改裝噪音,也讓一般人對重機始終不友善。
但我仍然相信,這是可以慢慢改變的。
當更多騎士選擇安全守法、用正面形象說話;當數據能被整理出來,讓政策看見真實的事故比例;當城市願意劃出專屬的大型重機停車格、改善路權……重機不必再是邊緣族群。
風,應該是自由的。
而不是被制度和刻板印象,吹得七零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