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性生活的人學歷、智商比較高?Z世代年輕人越來越標榜自己是「無性戀」?
最近有個荷蘭研究,分析約 40 萬名 39 至 73 歲的英國居民,以及 1.35 萬名 18 至 89 歲的澳洲居民。結果顯示,不分男女,大約都有 1% 的人從未發生過性行為。
沒有發生過性行為的人的社經地位、學經歷呈現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低收入、低學歷,另一個極端是高學歷,而這些高學歷的人通常收入不差。整體來說,「無性生活」的人,高學歷、高智商的比率較高。許多「無性生活」的人符合「宅」的特質:聰明、學業成功、體能較弱、社交孤立,有一些從小就戴眼鏡,在學校常被視為書呆子。
研究者分析這些人的基因資料,找不到單一或少數可造成「無性生活」的基因,推論是眾多基因的微小推力才造就一個「無性生活」的人。
研究者推論,高智商的人更可能選擇投入學業或興趣而推遲或放棄親密關係;缺乏親密關係,又可能促使這些人投入更多精力在學業、事業上,使學業或專業表現更突出。
美國其他調查也發現,頂尖名校如哈佛、麻省理工學院學生,19歲時的「處男率」、「處女率」遠高於一般高中畢業生。這也說明,年輕時熱衷於追求戀愛與性生活,與持續投入智能與知性發展,多少有些衝突。
綜合一些研究,「高智商」與「無性生活」或「少性生活」明顯相關。或許因為先進國家的社會福利做得不錯,「低收入」、「低社會地位」反倒沒觀察到「無性生活」、「少性生活」的人會顯著增加。
另一個有意思的發展,是歐美國家Z世代覺得自己是「無性戀者」的比例越來越高,已經接近5%。
「無性戀者」有可能因為好奇、體驗,或為了建立、維持關係,還是擁有戀愛經驗與性生活。「無性戀者」還是有四分之三曾經感受到浪漫經驗,但缺乏強烈的動力持續追求。他們的共同點是:不認為性行為是情感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自認無性戀者比例越來越高,跟歐美日調查裡年輕人「少性生活」越來越多的數據一致。
年輕人覺得「性生活很重要」的比例降低,也就造成酒吧、夜店等催情場所的業績下滑,關店數目增加。
電玩、手遊等數位娛樂,現在可能還要加上AI情人,吸走不少年輕人的注意力。相對經營親密關係還要投入金錢與許多心力營造浪漫感覺,相形之下不太值得。
越來越多年輕人到三十幾歲還住在家裡,這也會妨礙建立親密關係。然後現在越來越多人接受「沒有小孩也沒關係」,這也會讓「花力氣經營親密關係」的動力降低。
「無性戀者」可能會跟好朋友形成伴侶關係或最終結婚,但親密關係對他(她)來說可能只是個「義務」或「手段」。
如果發現自己的伴侶或配偶其實是「無性戀者」,能怎麼辦呢?這或許也是未來心理諮商的常見問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