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理工宅男,會接觸藝術,主要是因為我的女王,也就是太座大人。
其實女王在大學念的是會計,說起來也是個相當一板一眼的學科。當年進入職場後,幾經輾轉,在好朋友推薦下,用業務的職缺進到了一間當時台北藝術圈頂級的畫廊裡面,除了接待貴賓還可以一邊協助做點會計的工作,這應該是當初她可以進入這個行業中頂流的一點點優勢。
隨著她對藝術鑑賞的能力提升,又能妥善照料好頂級客群的"眉角",慢慢就成為了「超業」。90年代是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藝術圈開始擴大影響力,與國際接軌。於是,眾多畫廊決定一起成立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承辦大型展覽業務。成立之後,女王就被理事長延攬成為了第一批主管,也順勢離開壓力很大的第一線業務工作,之後舉辦過無數次的大型國際藝術展會,成績依然亮眼。要不是我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他不想錯過孩子成長的過程,毅然決定放下工作,洗手作羹湯。否則,女王如果繼續待在藝術圈,應該地位還會更高。
也因為這樣的經歷,我們家總是會注意一些不錯的展覽,出國也喜歡去走走知名的博物館、美術館,孩子們也很習慣接受藝術的薰陶。
而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台北自己的官方美術館,當然也是我們生活中會一直拜訪的地方。
北美館,主要以當代藝術和台灣當地的藝術家為主。或許是因為公共利益的色彩較重,也可能預算有限,所以北美館的推廣廣告並不多,必須自己主動留意社群媒體或是接收電子報,才能比較及時知道展覽訊息。
除了以上的公開管道,因為女王在藝術圈還是有不少好友,這些行家們看完優質的展覽,一定會通知我們,相當精準,也省去不少麻煩。
舉例來說,上次去北美館,就是因為朋友告知有一個隱藏版的展覽,所以趕忙抽空去看看。
為甚麼說是隱藏板呢?
原來的展覽名目是關於台灣老畫家倪蔣懷的作品展,但是其中有個特別的區域展出許多他的老師 -- 石川欽一郎的畫作。說到石川欽一郎此人,他是許多台灣前輩畫家的老師,例如:李石樵、李梅樹、陳澄波等人,在那個時代也幫助不少的台灣畫家參加帝國藝術展,得到很好的名次與掌聲,得以展露頭角。而且他本人的繪畫功力也是一流,說他是台灣西洋美術界的啟蒙老師,倒也不為過。

石川欽一郎畫作

石川欽一郎畫作
如果只是單純看展出簡介的話,是萬萬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石川欽一郎的畫作展出。
幸好有人通知,不然差點就錯過一場藝術的饗宴。


同時在主要的展場,正展出 奧立佛.埃利亞松 的行動藝術與雕塑,一進入北美館大廳,就會先看見他有名的"飛舞的風扇"。

飛舞的風扇
這是一個從高空懸吊的電風扇,一開始不知道這有甚麼意思,又代表甚麼。只是看著覺得頗為有趣,漸漸發現,原來它會隨著站在底下的人來擺動,人越多擺的越大越快。看到不少孩子和大人都和這樣一件裝置藝術互動,玩得不亦樂乎,也被這特殊的表現手法所吸引。再次印證,藝術感動人的方式真的形形色色,藝術家的創意也總是令人讚嘆。
裡面還有不少,他用光影結合其他素材做出來的展品,件件都是精品。其中有些是與環境保護息息相關的概念作品,也讓我們透過欣賞藝術的同時,感受到美好環境的可貴,還有我們與環境的關係。





北美館本身,環境維持的還不錯,除了看展覽,也有不少角落可以讓我們靜靜的坐著,看著藝術品也看著來來往往愛好藝術的人群,是個非常適合不停回訪的地方。
再加上票價只要區區的台幣30元,如果是台北市民還有半價優惠,是不是非常划算呢。





#大台北可以一直去的99個地方


















